探寻红色革命旧址,重温习总书记来榆考察红色路线。10月15日,榆阳区人民检察院机关第三、第四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赴米脂杨家沟、绥德郝家桥革命旧址开展学习党史红色革命教育活动。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扶风寨,1978年,杨家沟革命旧址辟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2009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教育示范基地。
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粥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1948年3月21日离开杨家沟,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1978年辟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米脂县城东二十公里的杨家沟扶风寨。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革命家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机关医院和新华社旧址等。
2016年12月,杨家沟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革命家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机关医院和新华社旧址等。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党员干部们先后参观了杨家沟革命旧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领导人旧居、十二月会议旧址等红色革命旧址,在党旗下,党员同志们高举右手,紧握拳头,重温了入党誓词。参观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在艰苦卓绝的历史环境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领导人不畏艰险,舍生取义,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位于绥德县城西10公里有一处红色革命旧址,是绥德县红色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先后被省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就是绥德县郝家桥旧址。
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并将1943年的中心任务确立为:发展生产,加强教育。而此时的绥德,刚刚摆脱反动军阀何绍南的统治,各项工作尚未全面开展。这对刚刚走马上任绥德地委书记、不足30岁的习仲勋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面对困难,他迎难而上,将毛主席写在漂白布上的“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嘉奖题词挂在墙上,时刻鞭策自己。
为了尽快摸清绥德分区的情况,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习仲勋带领地委调查组一行,迎着寒风,沿着崎岖的土路来到具有典型意义郝家桥村,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蹲点调查。在此期间,习仲勋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白天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行走在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晚上他在麻油灯下工作至凌晨,专心总结,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次调研中,他组织群众减租减息,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生产;他组织群众开展劳动竞赛,在农业战线中培养了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刘玉厚;他组织群众南下移民开荒,在人多地少的年代,让农民们都能有地种,有饭吃。在习仲勋等调查组成员的帮助下,郝家桥的各项事业走在绥德分区的最前列,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楷模”,整个绥德分区掀起“村村效仿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高潮,涌现出许多典型区、乡、村和模范先进人物。
在郝家桥村,党员干部们先后参观了郝家桥革命纪念馆、习仲勋纪念碑、习仲勋旧居、齐心旧居和原郝家桥乡政府旧址,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一孔孔窑洞,充分展示了郝家桥这个小山村成为绥德县较早建立党组织和先期开展农民运动的真实历史,重点突出了1943年2月习仲勋担任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政治委员期间,带领地委调查组来到郝家桥村后展开的南下移民、减租减息、耕一余一等工作,以及齐心同志深入郝家桥村,带领村民识字扫盲,与群众一起开展文娱活动等情况,弘扬了老一辈革命家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通过此次红色革命教育,大家一致表示,要充分发挥和传承老一辈物产阶级革命家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要牢记历史,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岗位,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宝贵力量。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同志们“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筑牢了同志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变了同志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实干担当”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