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尤其是我的老乡们,你是否像我一样,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定边的历史?某个偶然间,读了《红军长征西征在定边》,莫名的为定边伤怀,又由衷的为定边骄傲。能不能让我带着你,去回溯这段历史,去重新认识定边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能不能由你带着更多的人,一起去做定边历史的觉醒者;能不能我们一起做一件事,向定边的历史致敬,为定边的未来壮行!
1935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顺利进入定边县境内木瓜城,毛主席夜宿木瓜城,彭德怀驻军当地庙宇药王洞。随后,毛主席行军至牛圈圪屯,指挥了牛圈圪屯战役,在牛圈圪屯住宿一晚。彭德怀则率队从铁角城出发,经八道峁、二道峁、赵崾崄、贺渠一线向指令的方向行军。10月18日,红军三个纵队相继东去,离开定边进入今吴旗境内。随着中央红军与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的陕北红军顺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6月,红军开始西征,定边又成为解放战争的前线。红军队伍连克柠条梁、定边、盐池等城镇,中共定边、安边、盐池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随之建立。解放战争开局顺利。
红军在定边时间短,没有打过著名的大胜仗,没有召开重要的会议,没有进行军事改革,也没有完成政治转型。似乎定边也就是中国革命史上普通的一个瞬间。非也,如果坚持大历史观,从多个维度科学考察,你一定可以发现定边对于红军的特殊意义。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说,定边广袤偏僻,远离国民党大部队,张崾先一带山大沟深,易于躲避,难以发现,红军到达定边,又累又饿的红军战士安全性得以大大提高。从人口的角度来说,当地虽然生产力落后,但是因为战祸少,反倒积攒下了很多的粮食及物资。定边历史遗留下来一种叫做窨子的建筑,专门用于躲避灾难和战祸。当地财主和土豪势力在窨子中藏了大量的粮食、枪支,红军专挑这种窨子打,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粮食,得到了充分的补给。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来说,定边特别适合开展赤化工作。当地农民单纯善良,又有刘志丹等人等领导的陕北红军启蒙,大家对红军有感情基础。当地群众为红军报送信息、筹粮筹衣,收养红军战士,参加红军队伍,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从军事和政治的角度来说,定边当地没有像样的正规国军,武装势力以马鸿逵、马鸿宾民兵团为代表,战斗经验少,战斗能力弱。张崾先一带远离统治中心安边、定边,几乎没有像样的政权形式,特别适合红军休整。从当时中国革命的历程来看,国民党内部矛盾严重,1936年更是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苏联、美国开始介入二战,红军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发展壮大。再对比红军刚到定边的境况,战士多南方人,语言不通,风俗各异,年龄多为十六、七岁,补给不足,衣服破烂,缺衣少粮,随时有战士倒地不起,红军的命运岌岌可危。由此可见,在定边,差点被国民党吞噬的红军得到了佑护;在定边,差点被及饥饿拖垮的红军得到了补给;在定边,差点失去方向的红军找到了根据地……总之,在定边红军终于迎来了转机,既躲避了危险,又保存了实力,既找到了依靠,又壮大了队伍,既得到了休整,又受到了鼓舞。如果说陕北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那么定边,既是红军长征入陕的第一站,又在这里打响了中国解放战争的第一枪。
定边,像一位母亲,她保护了红军,又哺育了红军,当红军取得最终的胜利的时候,这位母亲却默默不语。毛主席旧居、牛圈圪屯战斗遗址、砍槽医院、贺渠烈士陵园、罗庞塬兵站、定边县革命委员会旧址、白马崾先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历史凝固在那里,无声无息。来吧,让我们走上前,拭去蒙在定边历史上的黄土,来吧,让我们呼吁更多的人一起去回溯、发现、了解这段历史,一起去尊重、凭吊、致敬这段历史。
供稿人: 米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