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这句话是读书的真谛,也是抱着寻找乐趣的出发点去读一些书,给人以光彩和才干的效果至今也只是内心鼓励自己的一种说辞,“光彩”最大的表现是自己还读了些书,村里人说是个大学生,用我爸爸的话说就是:“念了好些年的书!”。增长才干更是效果甚微,凡事自我感觉良好,实际能力则是“纸上谈兵终觉浅”,也明白“绝知此事要躬行”。近日有幸读到好书《王阳明全书》,从王阳明的人生历程和其讲学言论、书信记录---《传习录》中,更进一步领悟到“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有些自己浅显的感悟分享如下:
一是从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知行合一”的精神力量
王阳明,1472年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1529年去世。他生活在明朝中叶,那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萎靡的时代,而他却怀着一颗成为圣贤的初心,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王阳明创出了自己的辉煌,创立的“心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家庭背景来看,王阳明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父亲的言传身教使他能够茁壮成长,可谓是自幼“知行合一”,成年才能“立德、立功、立言”。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年(1481)状元,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阳明少年时期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也毕竟是童心未泯,喜欢下象棋,往往为此而耽误功课,王华多次责备,总是难以改正,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撒落到河中。王阳明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写出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突然惊起卧龙愁。
如此的生活细节,我们看出其家庭教育严格的背后,还潜伏着一种巨大的能量---就是王阳明自幼远大的志向,胸怀大志,才有日后经历苦难还能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王阳明的爷爷王伦对他很是疼爱,王阳明年幼时一直在王伦身边生活成长,王华对他的疼爱和鼓励是可想而知的。在他十二岁时,一天,私塾先生和学生讨论何为人生在世第一等大事的时候,大家认为考取功名是头等大事,而王阳明觉得不以为然,口出狂言说“做圣贤”才是人生第一等大事,在别人看来既是笑话又很张狂。当这个消息传到家里,父亲王华对儿子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很是担忧,而祖父王伦则是兴奋不已,赞他:“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追求,日后定能成大器!”。远大理想的树立和被爷爷王伦的肯定,是王阳明内心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坚定的理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想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王阳明在仕途中一路坎坷,三次科举考试才能及第,1499年考取进士,入朝为官,授兵部主事,为官三年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廷杖四十,被贬贵州龙场驿丞,而在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锦衣卫的追杀,最后在龙场悟道。且不说日后的被重启重用,屡建功勋,只说在此阶段,他的人生的多么的苦难,当时的贵州龙场的生活环境之艰苦是想象不来的,而他能够自给自足,能够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和睦相处,能够与他们做朋友,传授农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给他们,这种乐观正如王阳明所讲“常快乐才是真功夫”。最终王阳明在龙场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生命真谛,也正是他人生价值得到升华的地方。如出一辙,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有相似经历在黄州,在黄州乐观生活下蒸顿的“东坡肉”和创作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巅峰名作,都是真正接地气的真正悟道。
由此可见,真正的成长,是我们经历苦难而不被打败,进而能够不断前行,在此过程我们能够真正经历认识到实践,实践到认识的升华,做到“知行合一”,在以后的人生中才会有所成就,才会致良知、接地气、建伟业。
二是从王阳明的讲学言论中吸取“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
著名学者郭沫若曾经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是儒家思想的复活者。”我读《王阳明全书》后的最大感受是王阳明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可以实现言必信、行必果,如此才能在治世平乱中屡建战功,才能让世人信服,将其“心学”传于后世而经久不衰。王阳明不光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更是伟大的实践家,他是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我们从中要吸取的人生智慧莫过于简单四字“知行合一”,但真正做到实属不易。
王阳明认为,做学问应该贵在专、贵在精、贵在正。西汉时期,有一次,“飞将军”李广去冥山打猎,突然发现草丛中蹲着一只老虎,李广急忙弯弓拉箭,全神贯注,用尽力气,一箭射去发现射的却是一块石头,而且箭的尾部都快全部射入石头里面了,李广不信自己有这么大的力量,然后试着射了多次,一次也未像这次一样,连箭头都射不进石头里面。这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阳明正是以这种智慧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龙场适应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在当地讲学,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对个人人生遭遇的反思讲给自己的仆人听,同时他在农田边劳作边讲学,这种乐观和执着的心境正是他精之所在,也是他学问有所成就的关键。
王阳明认为,小赢靠智慧,大赢靠德行。在军事方面,王阳明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将专业兵法用到了战场之上,其最重要的是懂民情,得民心,知进退,是其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修养成就了他在军事方面的建功。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他刚去福建剿匪时,手中并无大量的军队,所率领的小股部队行军到奉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王阳明迅速配备粮草,准备军械,然后发出公开讨贼剿文,公布宁王朱宸濠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擒王。而后虚张声势,混淆宁王朱宸濠视线,逼他做出错误判断,利用反间计,使的宁王上当,不敢发兵攻打南京。王阳明利用这一时机,做好防备,整装军队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效仿赤壁之战的战术,取得胜利。看似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就平定了宁王之乱,但背后的玄机在哪?在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王阳明讲:“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他带兵打仗所到之处,都会站在当地百姓的立场来看问题,想问题。在作任何决定的时候,都会从良知出发。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人民苦难也就相当于自己身受苦难,在地方为官时期他不仅在当地采取措施帮助人民逃离苦海,还上书朝廷解决困难。这样能不得民心吗?我们要学习这种人民立场,要坚持自度度人、成己成人的原则,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人民。我想这不仅符合新时代要求,也将是我们提升自我的人生智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阳明“心学”,需要我们体悟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让我们知行合一,继往开来,吸取人生智慧吧!
(作者:高明星 编辑:王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