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之固,信之所诚。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东北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就在吉林磐石,英雄将军杨靖宇的热血也洒在这片热土上。巍巍青山,铮铮铁骨,东北抗联精神深深洗礼着磐石检察人。
近年来,磐石市检察院把东北抗联精神与新时代检察业务相融合,以抗联血脉立根,以红色基因铸魂,自觉将东北抗联精神贯彻落实到检察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擦亮“抗联血脉 检如磐石”检察文化品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段重要论述,在磐石市检察院引起强烈共鸣。干警们不仅原原本本学习好报告,还传承好东北抗联精神,努力讲好磐石红色故事,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
从老英雄到新青年
检察情怀一脉相承
磐石市检察院青年干警参观抗日斗争纪念馆。
今年88岁的东春林是磐石市检察院的一名退休干部,也是一名拥有67年党龄的老英雄。72年前,16岁的东春林为了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前往朝鲜作战,在枪林弹雨中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从部队转业后,东春林又在检察战线上奋战了22个春秋。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是磐石市检察院干警学习的榜样。 “东春林等老一辈党员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闯出一番天地。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也要在驻村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磐石市检察院“90后”驻村干部薛淇向记者讲述了他参加驻村扶贫工作的初衷。 东春林和薛淇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磐石市检察院“抗联血脉”宣讲团队成员。从战火硝烟年代的革命故事,到新时代的检察故事,“抗联血脉”宣讲团的传承课堂已成为该院党建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心怀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敬仰,薛淇主动请缨去位置远、环境差、条件苦的帮扶村。从驻村第一天起,薛淇马不停蹄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爱民富民的好政策和抗联故事讲给大家听。在驻村干部的努力下,曾经沉寂而贫穷的小山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多年来,磐石市检察院在“以文铸魂、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理念的引领下,记录和讲述着“抗联血脉 检如磐石”检察文化品牌的铸就之路,将红色基因植入每一位检察干警的血脉,也推动该院队伍建设水平实现质的飞跃——30余名检察干警获得省、市检察业务尖子、办案能手、业务标兵等荣誉称号,2名检察官被评为吉林省扫黑除恶专家型人才。
从查证问题到完善治理
以法之名捍卫英烈荣光
磐石是革命老区,大批抗日英雄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保护好英雄遗迹,是磐石检察人的职责与使命。 80多年前,侵华日军在磐石市宝山乡张四大沟杀害大批抗日勇士,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张四沟惨案”。随着时间推移,多位抗日英烈被散葬于此,墓地渐渐荒芜。 为了查清烈士信息及准确的埋葬地点,磐石市检察院检察官通过多方查阅历史档案,走访党史和抗日斗争纪念馆,咨询本地党史专家,与知情村民开展座谈等方式,最终确认了36位烈士的信息和埋葬地点。 经实地勘查取证,办案检察官发现烈士墓因年代久远无人管理,墓葬附近杂草丛生。对此,磐石市检察院于2021年9月向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对遇难烈士墓葬妥善管理。 两个月后,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磐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张四沟惨案”遇难烈士墓集中迁到烈士陵园安葬管护。 据了解,自2019年起,磐石市检察院联合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共对辖区33处红色资源进行现场全面调查,发现6处红色遗迹因无人管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10处纪念碑(塔)碑文脱落字迹模糊。为更好守护红色资源,磐石市检察院积极运用磋商、检察建议、公开听证等方式,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强化日常管护,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整治周边环境风貌,全面加强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管理保护,让英烈纪念设施充分发挥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主阵地作用。
从依法办案到延伸履职
接续传递司法温暖
磐石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郭长安在办理张四沟36名抗日英烈墓葬保护公益诉讼案时,在宝山乡靠山村向村民代表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