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哥的嘉年华!”
“直播间所有宝贝,
给我们榜一大哥点个关注!”
这样的话术,大家应该是不陌生的,
直播行业快速发展,不断有人投身其中
但同时屏幕的对面
也有很多未成年人在观看,
有的甚至“一掷千金”给主播打赏。
近年来
因为未成年人疯狂打赏主播,
导致“未成年人花光40万卖房款”
“某未成年70天打赏网络主播158万”
“未成年打赏主播,55万家当挥霍一空”
……
这种“未成年人疯狂打赏败家”的
案例也变得越来越多
案情回顾
2022年7月,小学生张某在放假期间,张某父母在未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未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未采取有效消费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将张某母亲个人手机交予张某使用,使得张某以其母名义注册某直播平台账号,在无需输入支付密码的情况下便在网络平台对游戏直播进行充值打赏,仅6天打赏1万余元。
2021年8月,云南普洱的小袁迷上某款网络游戏和游戏直播,便以上网课为由向父亲要来手机玩游戏、看直播,给主播打赏136次,每次金额最少10元、最多30000元,合计打赏248253.6元,父母无奈向公安机关求助。
2021年10月,四川达州的一位老大爷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到派出所,称其孙子在短短3天时间内,因为看直播,一共给主播打赏了170多次,打赏金额将近1万元,央求警察帮忙把钱找回来……
据相关统计,未成年人在直播打赏的用户中占据重要比例,每10个观看直播用户中,就有1个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直播打赏,也正在越来越频繁的走入司法程序。
检察官提醒:目前大额消费行为是引发未成年人网络纠纷的主要原因,案件平均消费额远远超过未成年人的日常可支配金额。比如在充值、打赏类案件中,由于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内容的实时互动刺激,未成年人出于吸引注意、娱乐、竞争攀比等心理,或短期内消费金额奇高,或由于沉迷网络引发长时间持续性消费,虽然部分网络平台(APP)存在监管问题,但家长平常也应该管理好自己或小孩的手机,履行好应有的监护责任。
法律观点
问:未成年人打赏网络主播,钱款能够退回吗?
答: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的钱可以退。
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打赏主播的行为可视为赠与行为,不属于法律规定的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赠与行为需要经过监护人的事后追认方可生效,若监护人拒绝追认可以要求退回打赏的钱。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来源:宝鸡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梁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