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治报》2025年7月19日
“游客指南醒目悬挂,房檐地基修复平整,院内地砖齐整……”7月3日,延安市安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走进位于安塞区王家湾村的王家湾革命旧址,一边查看,一边对以前记录的问题逐一销号。
王家湾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的重要战略决策地,是革命历史的见证。今年2月,延安市检察机关在开展文化“寻保传”和红色“寻保传”专项活动中,对王家湾革命旧址走访时,发现旧址存在文物本体修缮滞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安塞区检察院依法向相关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要求相关部门从规范日常管理、依法修缮保护、强化协同治理等方面整改。
接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对所涉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如今,王家湾革命旧址风貌焕然一新,管理秩序井然,红色旧址在法治护航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要像保护文物‘活化石’一样,做好线性保护、系统保护,充分挖掘利用其价值,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安塞区检察院检察长呼延涛说。
今年以来,延安市检察机关深入推进红色“寻保传”和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协同文旅、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构建起红色资源保护共同体,聚焦党中央转战陕北沿线革命旧址保护,督促修缮刘家湾毛主席旧居、土基会议旧址等,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保护网络,以法治力量守护红色资源。
“我们深入挖掘延安时期人民检察史、挖掘‘马锡五审判方式’中的检察元素,激励广大检察干警传承、弘扬红色法治文化,践行司法为民的新实践。”延安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杨志芳说。
重温入党誓词、常态化组织干警走进革命旧址分享参观感悟……延安市检察机关通过一次次主题活动,让广大检察干警深刻领悟“人民至上”的内涵,激励干警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转化为新时代检察履职的担当。
富县人民检察院将24名检察官及辅助人员纳入县、乡社会综合治理“说事说法库”,担任乡镇“说法员”和网格员,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检察服务;
洛川县人民检察院将检察“双进”工作融入县委乡村治理大局,一体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延长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双进”视讯系统作用,收集法律监督线索,办理的王某莲司法救助案入选省检察院典型案例。
一幅幅生动的“检察为民”画卷,正在延安铺展开来。
延安市检察机关从坚持司法为民、依法能动履职、健全完善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拓展监督线索来源,延伸法律监督触角,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助力基层治理。延安市检察机关还坚持从检察业务中丰富积淀检察文化,以优秀检察文化引领推动检察业务,持续推进“一院一品”“一院多品”检察品牌培育。宝塔区人民检察院“宝塔春晖”、志丹县人民检察院“山丹红”等获评“全省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
深耕红色沃土,赓续红色血脉。延安市检察机关在探索红色法治资源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的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办理127件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督促修缮84处红色革命文物,推动5处革命史迹列入保护名录,让承载着峥嵘岁月的红色印记重焕光彩。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抓手,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检察专门化建设,探索保护陕北民歌、安塞腰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甘泉豆腐干、洛川苹果等地理标志产品,设立秦创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及工作站、联系点23个,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我们坚持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检察履职全过程,把检察文化建设融入党建与业务体系中,引导干警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法治文化,当好公共利益的代表、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延安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胡立平说。
来源:西部法治报
来源:延安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
来源:延安市安塞区人民检察院
记者:李志勇 通讯员:李 强 康 健
编辑:姜祎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