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文苑

踏寻先驱足迹悟初心 传承红色基因践使命——寻访甘泉下寺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驻地

发布时间: 2021-09-06
 

8月29日,星期天,我们随着刘惠生检察长从甘泉石门下了高速,沿着洛河逆流而上,踏寻先驱足迹,体悟革命精神。在陕甘边苏区时期,北洛河一带是刘志丹、习仲勋领导的陕甘红军主要活动区域,为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位于甘泉县下寺湾镇义子沟村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驻地

寻访

从甘泉县下寺湾镇过了洛河桥左拐,再走一公里许,便是义子沟村,距沟口200米处,有一处隔墙相连的院落,这便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当年的驻地——下寺湾镇义子沟村027号,旧址由11孔坐西北面东南的石窑洞和院落组成。2014年6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甘泉县文物旅游局对此进行保护和维修;今年甘泉县文旅部门又在甘泉县检察院建议督促下进行修缮维护。

据考证了解,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甘肃南梁荔园堡成立,政府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秣、文化、工农监(检)察、妇女委员会。1935年4月13日,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从南梁迁至甘泉桥镇乡阎家湾村,特委驻王家湾,军事委员会驻屈沟坪,经济委员会驻桥扶峪。5月下旬,陕甘边党、政、军机关又迁驻下寺湾一带,边区政府驻义子沟,特委驻下寺湾。目前,义子沟红色遗址保留有刘志丹和习仲勋旧居,还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办公室等,并建有陈列室。

寻访时看到,旧址窑顶上工人们正在施工,对窑顶进行防漏水处理;院子中堆满了施工用土,陈列室处于关闭状态。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修复前后对比图

体悟

1935年2月,由于国民党对陕甘边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便从南梁迁至下寺湾义子沟村,从此,北洛河一带成为陕甘边红军主要活动区域,成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中心、指挥中心和巩固的后方基地。刘志丹、习仲勋等为巩固红色政权和发展边区经济,不断开辟新的根据地,开展对敌斗争,发展游击队伍,壮大红军主力,搞土地改革,改旧私塾为列宁小学,扩大苏区,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1935年9月9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知悉红25军越过子午岭经豹子川到达陕北的消息,立即报告中共西北工委,当即召开党政军干部会议,动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热烈欢迎与慰劳红25军将士。会后,习仲勋、刘景范与边区政府秘书长张文华一起带保卫分队和交通员去永宁山迎接,红25军并在下寺湾休整两天,9月15日,又将红二十五军送到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驻地——延川县永坪镇。

徐海东在其回忆文章《会师陕北》中写道:“和习仲勋同志会面后,又经过连续四天的行军,到达了永坪镇。在这里,我们和刘志丹同志会面了。”(《陕北会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延安市检察院刘惠生检察长一行

在义子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寻访

由此我们感到,天下红军一家亲,我们西北红军和人民群众是热情的、是包容的。至此,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及下寺湾军民圆满地完成了迎接红25军的光荣任务,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是检察机关和检察官的一项使命,我们的行动就是态度,我们的担当就是职责,我们的体悟和和情怀就是“寻保传”最好的诠释。

办案

在走访、询问、查看后,刘惠生检察长告知随行人员和甘泉县检察院,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用好检察建议书,用好检察监督权;要抓住省院开展的“寻保传”专项活动的契机,积极主动联系、配合支持甘泉县文物旅游局等有关单位,抓紧动快,力争在秋季连阴雨天气前,高质量完成好义子沟革命旧址窑顶防雨水渗漏工程。

 

来源:延安市人民检察院综合业务部

文字:田雨生

编辑:张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