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真的没有什么才华,也是因为有幸遇到了一个个好的“老师”,是他们说过“相信我”,于是这颗庸常的心中,才凭空生出好些热情。我想把他们所有的好,都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因为他们的出现,让我不允许自己虚度光阴。
——题记
秋风微凉,落叶窸窣,述说着时间的流淌,那些属于我们三个人的奋斗故事,早已在不经意的回眸处,嫣然成画……
随着2021年的到来,王文喜副检察长调任甘泉检察院任党组书记,张文娇也离开了黄龙检察院。离别,总会让人忧伤,“加班三人组”,就只剩了我,多少有些孤独,回想三个人一起拼搏的日子,没有遗憾。
生活即使有一万种可能,也要遇到伯乐。史学家范晔说过,与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知遇王检让我不再生根于泥土。
2009年,我和王检先后来到黄龙检察院工作,说我是王检在检察系统的第一个学生也绝不为过。办公室文书就是和文字打交道,也是从2009年开始,全市政法机关几次征文大赛,我都有幸荣获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虽然参加比赛只是为了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可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获奖走下领奖台,王检是第一个走到我身边对我表示祝贺的人,他真诚的鼓励和赞赏,在我看来是真心的认可。
黄龙检察宣传、调研工作起步早,从2012年开始,王检分管的检察宣传、调研工作在省市已颇具影响力。王检除了是业务大咖之外,综合材料也是一等一的好。虽然每次王检安排工作,我都说“好的”,可那时候写东西真的很慢,质量也差,特别是遇到重要的外宣材料,我总会失眠,一想到要怎么打框架,怎么填内容,要注意哪些细节,不管多晚,不管多瞌睡,我都会马上坐起来,用手机记下来,压力可想而知。可我感恩王检能放心把工作交给我,在我看来,是难得的学习机会。那时候,我的文字功底并不好,让我特别满意的获奖作品,今天读来,真拿不出手,我也会暗自偷笑,如果被发现,肯定是要“掉粉儿”的。
那个时候,每一篇文稿,王检都是大段大段的给我改,他对我的悉心培养,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他从文章结构、语言组织、行文逻辑、思想高度对我进行了正骨式的指导,在王检的把关修改下,诸如:《法制教育搬到山梁梁》《重现的笑脸》《检察长的三句嘱托》《女检察官的下乡日记》等一批文字作品,开始在中省市的宣传媒体上崭露头角。
王检分管检察宣传、调研工作的同时,也分管刑事检察、控告申诉民事行政检察、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他坚持“办案、宣传”两个担子一起压,给我足够的空间,让我学习办案,在王检、周瑾玲科长、吉东霞科长的帮助下,我的业务能力逐步提升,也使我对检察业务与检察宣传如何互通有了自己的理解。王检对我的要求,深深影响了我,直到今天,不管是宣传、调研、综合材料、法律文书,只要是我过手的文稿,我都会一遍一遍地读,一点一点地推敲,直到自己满意。
有人说,对于从事检察宣传工作的干警来说,永远都在追逐着下一个“风口”,不得不以终身学习的姿态跟上时代的浪潮。2017年,检察宣传早已不是文字的舞台,文娇的加入,让黄龙检察宣传工作再一次抢占微信、微博、头条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也足以让我们的检察宣传产品令人过目不忘。于是,在凌晨的电脑旁,在每一帧视频画面中,在每一张精心编辑的作品里,在每一句精雕细琢的文字中,在深夜的回家路上……总能看到三个人奋斗攻坚、默契配合的身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历任检察长的带领下,在全院干警共同努力下,黄龙检察宣传工作多次获得中省市的肯定。2020年,黄龙检察官方微博被人民网评为“全国十大检察微博”,被中央政法委评为第二届“四个一百”全国优秀政法新媒体。由于宣传工作成绩突出,黄龙检察院被市院荣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初秋的暖阳,见证了我们三个人的奋斗和告别,将所有纯粹的拼搏和快乐承载进枝繁叶茂的绿色,提醒着我们脚踏实地,珍惜当下。
离别是新的开始,传承是最好的珍惜。甘泉检察院检察宣传工作在王检的带领下蒸蒸日上,而黄龙检察院检察宣传工作也在新一届党组的带领下,借着全省检察机关争创“三有”,全市检察机关争创“五好”的东风,乘风破浪!
愿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庆幸相遇,无憾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