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从街头巷尾的“碰瓷”到网络空间的“钓鱼”,骗子们总能找到新的突破口。不少人因一时疏忽落入圈套,不仅造成财产损失,更可能带来精神创伤。近日,甘泉县人民检察院干警走上街头进行防诈骗宣传,向广大群众揭秘常见诈骗类型及“套路”。

“足不出户,日赚数百”——这样的刷单广告在社交平台、兼职群里屡见不鲜。骗子通常以“小额返利”为诱饵,让受害者先完成几单小额任务并获得回报,逐步降低警惕。一旦受害者投入大额资金,骗子便以“任务未完成”“系统故障”等理由拒绝提现,甚至要求继续充值“解冻账户”,最终卷款消失。
提醒:网络刷单本身属于违法行为,凡是要求先垫付资金的“兼职”,一律不可信。
骗子会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声称受害者涉嫌“洗钱”“非法集资”等犯罪,并用伪造的“通缉令”“逮捕令”增加可信度。随后,以“配合调查”“资金清查”为由,要求受害者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实则转入骗子的个人账户。
提醒: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汇款,更不存在“安全账户”,接到此类电话务必保持冷静,可直接拨打110核实。
在一些非正规购物平台或社交群中,常有“名牌低价”“限量秒杀”等信息。受害者下单付款后,要么收到劣质商品甚至空包裹,要么被以“订单异常”“缺货退款”为由诱导点击虚假链接,导致银行卡信息泄露,账户资金被窃。
提醒:网购应选择正规平台,仔细核实商家资质,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付款时认准官方支付渠道。
骗子针对老年人防范意识较弱、渴望健康的心理,通过免费体检、赠送礼品等方式拉近关系,随后推销高价“保健品”“理疗仪器”,甚至以“养老投资”“以房养老”等名义骗取养老钱。这些产品往往无资质、无效果,所谓的“投资项目”也纯属虚构。
提醒:子女应多与老人沟通,提醒他们不轻信陌生人的“关怀”,购买保健品或进行投资前务必与家人商量。
防范诈骗,这些要点要牢记:
——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及短信验证码,快递单、车票等含个人信息的单据需妥善处理。
—— 谨慎转账付款:凡是陌生账户、要求先转账的情况,务必反复核实,可通过多种渠道确认对方身份。
——及时报警求助: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拨打110报警,并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为警方破案提供线索。
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但核心都是利用人们的贪念、恐惧或疏忽。只要我们保持理性判断,不贪小便宜,不被恐慌冲昏头脑,就能让骗子无机可乘。让我们共同提高防范意识,筑牢反诈“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