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时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员兼边区高等法院分庭庭长马锡五同志首创了“马锡五审判方式”,这套以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手续简单,不拘形式,方便人民;审判与调解相结合;采用座谈式而非坐堂式审判为特点的审判制度,既坚持原则,又方便群众,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人民司法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记者在延安市检察院采访了解到,这里的检察官积极传承红色检察基因,从“马锡五审判方式”中挖掘检察元素,在检察“双进”工作的基础上,创新设立“马锡五式检察为民工作室”,发扬马锡五“一刻也离不开群众”的司法精神,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据工作室负责人、检察官任鹏飞介绍,该工作室成立于2024年6月,工作中坚持以“党建红”引领“检察蓝”的总体思路,形成了“党的领导+检察为民”“领导包案+团队建设”“关口前移+一体履职”“公开听证+多元化解”“监督管理+考核考评”的“五+”工作模式。
2024年以来,延安市两级检察机关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获取法律监督线索263件,办理支持起诉农民工讨薪案件84件,追回拖欠工资171万,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301件307人,为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了更加及时、高效的司法保护。
从延安市检察院一路向南,记者来到甘泉县检察院。在这里,检察“双进”的实践智慧闪耀在“检调融合”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中。
在一起过失致人死亡案件被害人家中,记者采访了检察官针对这起案件的民事赔偿部分进行调解的情况。“为了这起案件,检察官多次来到我家,了解我们的想法,讲解案件的情况,还组织了调解。”经过调解,该案双方就民事赔偿部分达成一致,“我们知道对方确实是尽最大努力赔偿我们,也不要求更多,(刑事)案件(的判决)我们也认可,方方面面的结果我们都满意。”
承办该案的甘泉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韩文晶介绍说:“民事赔偿情况只是刑事案件办理中的一个参考因素,但是从被害人家庭的角度,刑事判决结果公正与民事经济救济同等重要。如果不能兼顾矛盾纠纷化解,就谈不上‘案结事了人和’。”
参与案件调解的是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樊九平,这位长期扎根基层的代表有着丰富的基层矛盾调解经验,曾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甘泉县检察院专门设立了“樊九平工作室”,在控告申诉、刑事、民事、行政等各类案件的办理中,都会与樊九平代表积极联系,邀请他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采访中,樊九平代表表示:“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综治中心工作,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既用司法的权威维护了调解的公正、严肃,也用司法的智慧为纠纷化解提供了检察方案。”
检察工作为了人民,检察工作依靠人民。在延安,检察“双进”不仅实现了助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工作目标,更探索出了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明日,采访团将一路向南,前往咸阳市泾阳县、渭南市富平县继续探访检察“双进”的社会治理实践,敬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