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911-3733000
举报电话:0911-3732000
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动态 > 本院动态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寻访 保护 传承”——守护文明根脉的“检察方案”

发布时间: 2025-06-17

   陕西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寻访革命旧址 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革命精神”(以下简称红色“寻保传”)专项活动,部署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以下简称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以寻访为基、以保护为要、以传承为本,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为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1947年3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辗转陕北12县38个村庄,行程千余公里,开启了党中央继长征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转移。
  清涧县高家硷村,修缮一新的毛泽东旧居静静矗立。正是在这里,毛主席批准了转战陕北第一仗——青化砭战役的作战部署。然而2021年8月,当检察官初次寻访时,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窑洞破败、杂草丛生、砖石风化……检察建议发出后,县政府专项拨款50万元,旧居得以重生,更推动包括徐家沟毛泽东旧居在内的5处重要革命旧址“升格”为县级文保单位。
  2025年1月,为持续深化红色“寻保传”专项活动,省检察院部署开展党中央转战陕北沿线革命旧址保护专项监督,统筹延安、榆林两地12个基层院,对50处旧址展开81次立体寻访,建立“一址一档”动态台账,为精准长效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保护绝非一蹴而就。检察机关对2021年以来红色“寻保传”专项中办理的24案进行“回头看”,有效推动解决窑洞倒塌、墙体破损、管护不到位等问题。2025年2月,清涧县检察院在“回头看”中发现徐家沟、高家硷毛泽东旧居窑洞破损、未配备消防设施等问题,推动申请资金30余万元进行整改。在子长市,检察建议不仅推动了王家沟周恩来旧居等旧址风貌维护,更协调建成了羊马河战斗遗址“检察公益诉讼林”,并促使市政府将革命旧址保护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转战陕北革命旧址点多线长,需强化统筹形成保护合力。省检察院针对其中存在的系统性、整体性问题立案,积极探索更有力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专项监督开展以来,延安、榆林两地检察机关累计立案16件,制发检察建议12件。
  战国魏长城大荔段,一条由黄土夯筑的“巨龙”绵延数公里。当检察官首次按图索骥时,却陷入迷茫,遗址与农田、村舍交错,界限模糊,高压电塔矗立在建设控制地带。“线性文物定位难、破坏点多、隐蔽性强,传统手段力不从心。”关中平原地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坦言。
  面对困局,检察机关注入“数字监督”新动能。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文物档案确定长城遗址精确位置,将考古档案中的坐标转化为电子地图,无人机3D全景建模,进行立体取证,破坏情况一览无遗。
  “违规修建水渠会严重影响魏长城安全,在建设控制地带建设高压电塔也会破坏历史风貌。”考古专家全面评估后给出权威结论。2025年2月,检察建议发出,要求清理长城保护范围内长期堆积的城乡生活垃圾,维护长城整体风貌,规范设置保护标志。“数字寻访+精准监督”模式,成为破解线性文物保护难题的有益探索。
  为强化系统保护,2025年3月,省检察院在宜君召开魏长城遗址文化“寻保传”专题会议,跨院组建专门办案团队。省检察院立案1件,统筹三级院一体化组团式办案,共针对魏长城本体破坏、保护标志不规范、部分遗址未确定保护等级等问题立案27件,制发检察建议17件。
  2025年1月,宁强县检察院接到一条紧急线索,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的梯子崖栈道遗址,因违规施工被浇筑混凝土。“十二级台阶被水泥覆盖,文物原貌瞬间消失。”检察官现场勘查时扼腕叹息。这座2011年就列入县级文保单位的古栈道,是明清时期陕甘商运的历史见证。
  既是县级文保单位,又是生态敏感区,必须协同保护。宁强县检察院迅速立案,经调查取证后发出检察建议。检察机关与行政部门召开圆桌会议,共商整改方案。三个月后,在公开听证会现场,当文物专家和村民代表共同查看清除混凝土的青石台阶时,原始风貌已然重现。
  案件并未止步于修复。行政机关以此为契机修订巡查制度,建立县、镇、村三级网格化保护体系,280余人次巡查覆盖全域。
  省检察院开展秦蜀古道保护专项监督以来,共立办古道文物和周边生态保护案件33件,制发检察建议30件。2025年4月川陕检察机关共建的秦巴山区生态与文化保护协作机制,正为古道撑起更广阔的保护伞。
  秦直道甘泉段遗址2013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甘泉县桥镇乡,这段两千年前的“高速公路”曾饱受蹂躏,越野车肆意碾压本体,缺失的界碑让文明边界模糊。2025年3月,甘泉县检察院在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中,用无人机航拍的车辙成为关键证据。
  检察建议发出后,一场多部门联动的整治迅速展开。检察机关召集文旅、林业等七部门座谈,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一个月的集中整治,14.6万元资金落地,58块标识牌沿路竖立,5名文保员上岗巡查。普法宣传深入村屯,800余份资料唤醒村民文保意识。
  2025年2月以来,省检察院部署开展秦直道保护专项监督,统筹咸阳、延安、榆林三地协同履职,督促整改破坏遗址原貌、缺乏界桩提示标志等问题,两千年秦直道遗址正在检察履职助力下焕发新生。
  从转战陕北的红色窑洞到战国长城的夯土遗迹,从秦直道的千年车辙到蜀道悬崖的栈孔,陕西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入开展红色“寻保传”和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推动守护文明根脉的陕西“检察方案”走深走实,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检察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