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战乱纷飞,社会动荡。宋徽宗为了加强对读书人思想的控制,颁布“八行八刑”取仕诏书,也即《御制八行八刑条例》。颁布诏书后,资政殿学士郑居正“奏乞以御笔八行诏旨刻于石,立于宫学次及太学,辟雍天下郡邑”。次年(公元1108 年),由权相蔡京题写碑额“大观圣作之碑”,宋徽宗亲写碑文,勒石立于宫学之门。由书学博士李时雍奉敕效仿宋徽宗瘦金体再次书写,以供郡邑之用。于是乎天下一律,州府县文庙(庠学)门前均勒石立碑,是为“大观圣作”。大观,为宋徽宗赵佶年号,圣作是圣上御制之意。
在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中,富县检察院接到该县一古文化爱好者提供的线索,称其在富县直罗镇旧街山坡发现一块石碑,其文字漫漶不清,外观高大宽厚。经拍照细研后发现,此碑为北宋徽宗大观二年“大观圣作之碑”,不在文物普查资料之内。接到线索后,富县检察院高度重视,2025年1月10日,党组书记、检察长潘振洲带领检察干警,协同文物部门同志一同前往直罗镇对该文物进行寻访。
经过实地寻找,走访附近村民和文物爱好者,在直罗镇旧街山坡的一片树林中看到了这通石碑。它静静的伫立在山林间,在冬日清冷阳光的照射下更显沧桑,作为时间的见证者,它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石碑高大宽厚,目测地面部分高四五米,底座深埋地下,石碑正面历经风霜雪雨、时序轮回的侵蚀洗礼,大部分文字已脱落漫漶,背面及侧面风化严重,顶部有较大的裂纹。经了解,全国现存的7块“大观圣作之碑”都是国家级保护文物,而富县直罗镇“大观圣作之碑”却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至今流落荒野,无人问津,未加保护,现状堪忧。寻访中,检察人员建议文物保护部门尽快将此碑申报列入保护名录,并采取抢救保护措施,以防持续遭受分化、损毁。
大观碑为建立“八行取士科”而立,其内容体现了古人为人处世的人伦思想道德,为北宋乃至封建王朝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保存了生动形象的实物资料。它是宋徽宗瘦金体书法之大幅作品,被誉为“中楷之首”,深受书界青睐,是古人留给后世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我国的教育史、书法史皆具重要意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检察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通过深入了解文化遗产和文物现状,与文物保护部门共同探讨存在的现实难题及司法保护措施,推动整体性保护与系统性治理,通过专项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普遍关注和广泛支持。
文物和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我们的寻访,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物搜集,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度探究与文化的体验传承,以检察之力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渊源、感受文化魅力,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意识,让每一件珍贵的文物文化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充分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