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

学习体会|行走数字浙江

发布时间: 2023-05-17

                                       

2023年5月4日至8日,参加了延安市检察机关数字检察智慧检务浙大培训班,再次赴全国数字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杭州学习充电。行走在数字浙江,领略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体验城市大脑改变生活,感悟数字检察引领方向。短短几天时间,让大家转变了理念、提升了认知、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可谓受益匪浅。

浙江我之前来过几次,但每次来的任务不同,感受也不同,特别是城市化的速度、智能化的程度是超乎想像的,每次来都有新的变化,且变化之快。上次到杭州应该是G20峰会刚结束不久,感受到的是道路的通畅、城市的干净与整洁。这次到杭州,又是在即将承办亚运会的前4个月左右,感受到的是城市智能化、精细化、文明化程度之高,城市大脑让老百姓生活更舒适,是名符其实的数字中国建设先行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行走在数字浙江,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

城市大脑,数字管理一座城

杭州城市大脑,是为城市生活打造的一个数字化界面,市民凭借它触摸城市脉博、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城市管理者通过它配置公共资源、作出科学决策、提高治理效能。杭州城市大脑2016年4月最早起步于交通管理,是为了缓解道路拥堵而对红绿灯的智能化控制。传统的红绿灯时长是根据道路通行情况提前设置好的固定模式,而杭州的探索是对所有道路车流量通过大数据监控,根据车流量情况对红绿灯时长实行动态实时调整,有效降低了拥堵率(降低15%以上)。随后从治堵向治城、治疫跨越,目前已经延伸到警务、交通、文旅、健康等11大系统和48个应用场景。疫情防控期间推出的健康码就创始于杭州。还比如舒心就医推出的“最多付一次”服务把原来的医生诊断、自助机多次付费减少到一次就诊只付一次费。便捷泊车推出“先停车后付费”便民服务,车主只要一次绑定,全城通停,停车场不需挡杆,只需扫描车牌号后快速离开,为车主节省离场时间。欢快旅游推出的“多游一小时”服务,可以做到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自助酒店入住、数字旅游地线等服务项目,时时处处都能体验到数字化便捷服务,数字管理已经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各领域。

数字经济,撑起发展新引擎

浙江省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77715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全国排名第四。浙江土地面积小(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人口多(6577万),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当然,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202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随着数字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浙江的数字经济又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1年浙江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6%,居全国第一。2022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8977亿元,占GDP比重达11.6%。重点做强数字安防和网络通信、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计算、智能光伏、数字内容6大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正在面向人工智能、区块链、未来网络、元宇宙等新兴领域延伸,引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全省培育数字经济领域千亿企业家2家,百亿企业家45家,传统车间正在向“未来工厂”转变,“未来工厂”里可以实现一个工程师带着一群机器人工作。目前全省已有这样的“未来工厂”52家。数字经济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凸显。

数字检察,引领检察新方向

                                   

这次我们学习的重点是数字检察智慧检务。按照课程安排,聆听了浙江大学两位教授关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情况介绍、大数据在检察工作中应用的辅导讲解,先后到绍兴市检察院和湖州市吴兴区检察院,对检察大数据应用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绍兴市院借助大数据发现监督线索,在主动履职方面富有成效,通过个案办理、延伸类案监督,最终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推出的多个大数据监督模型入选全国、全省典型案例。湖州市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在省市政法委的支持下,建起了全省首个执法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跨部门数据共建共享,为创新开展法律监督提供了充裕的数据资源。通过对两个院的学习,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数字检察就是检察工作发展的方向,是势不可当的大趋势。同时,也看到了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巨大差距,当我们还在想什么是数字检察的时候,人家已经把大数据监督办案运用到检察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感悟:学习思考探索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上的差别是最大的差距。这次学习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理念上的转变,不再觉得数字检察高深莫测,不管是绍兴市院的大数据监督办案、还是湖州市院的执法司法信息共享,都是以监督办案为中心,为检察工作服务、为司法办案服务。大数据是线索来源,办理个案是监督入口,数据模型是监督方法,类案监督是办案效果,社会治理是最终目的。离开办案谈数字检察、建监督模型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明白、搞清楚了,我们在推进数字检察的创新实践中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定是指日可待之事。在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的同时,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数字检察工作。

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发展数字检察,首先要有数据,这个数据不仅仅是检察机关办案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更多的是各相关部门各领域的数据。这些数据一则绝大多数基层院没能力拿到,二则即使能拿到数据量也很小,没有实质意义。这就需要从省级或市级层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建立数据池,实现数共需共建共享。

二是要有数据意识。有了数据是第一步,会用数据才是发展数字检察的重点。数据就是线索,作为新时代的检察官,在司法办案中要有数据意识,特别要有从数据中发现线索的慧眼,通过办案收集数据、在办案中应用数据,学会用大数据监督办案,从而实现让数据为监督办案服务、为检察工作服务、为社会治理服务。

三是要突出监督办案。监督办案是主责主业,一切都要为监督办案服务。要充分发挥检察官运用大数据监督办案的主体作用,在司法办案的实践中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对大数据的比对分析,发现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而推进类案监督,实现监督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四是要促进社会治理。服务社会治理、创造法治环境是检察工作的职责所在,要把大数据融入到司法办案全过程,实现从盯案到盯数据、从个案办理到类案推进,从监督办案到社会治理,助推检察工作提质增效,法律监督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共建共享。同时,要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加强与政法各单位、各相关行政部门的沟通联系,在执法司法和数据共建共享方面达成最大共识,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发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