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

【“三有”争创】富县检察:坚持做到“四点”有效降低诉前羁押率

发布时间: 2022-11-04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实施以来,富县检察院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突出办案重点,聚焦核心业务数据,严把审查逮捕关,有效提升了不捕率、降低了诉前羁押率,增强了司法公信力。今年以来(截止9月底),我院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38件79人,批准和决定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31件45人,同比下降26.2%(件)和45.1%(人),不批准逮捕7件34人,不捕率43.04%,较上期增加22.64%。受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74件165人,审查起诉52件110人,决定不起诉12件40人,不起诉率27.15%,较上期增加18.56%,羁押必要性审查后变更强制措施5人,诉前羁押率29.14%,较去年同期减少20.3%,诉前羁押率在全市排名第一,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取得较好成效。工作中坚持做到“四点”:

    以检警合作为出发点,凝聚办案共识。依托“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工作平台,办案检察官与办案民警适时座谈交流,定期开展案件研讨,依照证据标准,对案件证据质量、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等问题深入分析调研,消除认识分歧,凝聚执法司法共识,以个案办理推进类案的质效提升。先后与县公安局联合举办了多次刑事业务培训班,以案为例,深度解读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适用,通过同堂培训,互学互补,共同提高,规范了执法司法行为。把好案件入口关,做到一案一筛查、一案一研判。在公安机关报捕案件前,就事实认定、证据质量、羁押必要性等与公安机关会商研判,对社会危险性不大、无逮捕必要的案件,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建议公安机关做好社会调查评估变更非羁押强制措施。

以介入侦查为着眼点,有效降低提捕率。案件提捕率(受理案件呈捕数与受理起诉案件数)高直接导致诉前羁押率高。办案检察官与侦查人员分析讨论,就侦查方向、证据收集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引导侦查取证,提升侦查工作质效,减少侦破案件对羁押强制措施的依赖。如我院在办理徐某某、何某某养老诈骗案件中,由于涉案人数多、案情复杂,检察人员第一时间介入侦查,听取汇报,提前阅卷,召开案件讨论会,就案件事实、侦查取证方向、追赃挽损、法律适用等向公安机关提出意见建议,有力推进了案件依法快速办理,有效降低了退回补充侦查率和提捕率。

以逮捕条件为关键点,最大限度降低批捕率。一是准确把握逮捕条件。司法实践中,办案检察官对可能判处较轻缓刑罚的犯罪嫌疑人,不简单看待罪名及其法定刑,而是根据具体案情及社会危险性综合,一般不采取逮捕强制措施。二是着力做好调解和解工作。对普通交通肇事及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伤害等案件,针对犯罪嫌疑人不能赔偿被害人损害并取得谅解达成和解的难点问题,不简单作出批捕决定,而是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嫌疑人与被害人的赔偿调解,力争达成和解。如我院在办理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故意伤害案件中,杨某某与被害人张某某因邻里纠纷发生撕打造成张某某轻伤,无法达成赔偿协议,公安机关刑拘后向我院报捕,受案后办案检察官多次耐心细致释法说理,法情理融合劝解疏导,最终使杨某某赔偿张某某1万元,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我院遂对犯罪嫌疑人杨某某作出了不捕决定。三是充分运用检察听证听取意见。我院坚持对具有普遍性及重大敏感、涉检涉访等类案件,在作出不捕、不诉决定前,主动邀请侦查机关、案件双方当事人、辩护人、人民监督员等召开案件公开听证会,听取多方意见,通过通报案情,公开透明办理案件,宣传少捕慎诉慎押、认罪认罚从宽刑事司法政策,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降低了批捕率,减少了社会对立面。

以羁押必要性审查为着力点,及时变更强制措施。坚持常态化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根据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主观恶性、悔罪表现、身体状况、可能判处的刑罚和社会危险性等因素,综合评估犯罪嫌疑人有无继续羁押的必要。如犯罪嫌疑人李某某盗挖国有林区柏根两根,在联系买家出售时,被县森林公安局抓获,所盗柏树根2.4万余元。在我院审查起诉阶段,犯罪嫌疑人家属提出取保申请,办案检察官经审查,李某某一贯表现良好、无前科,其父亲患有严重疾病,其孩子患有先天性,家庭确实困难,从办案机关了解到,李某某羁押期间认罪悔罪,自觉遵守监规,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不会影响刑事诉讼的进行,遂决定对李某某取保候审。同时,我院加大派驻看守所检察工作力度,对看守所在押人员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筛查,确定可能因健康状况而不适合羁押的在押人员,也将其列入审查范围,和医务人员、办案机关沟通,根据其健康状况和案件进展情况,适时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减少羁押量,降低羁押率。

富县检察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把降低诉前羁押率作为刑事检察工作的重点,与政法各机关协作配合,共同发力,探索创新,最大限度少捕慎诉慎押,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的新需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