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       联系电话:0911-2987236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文化

父亲节的思绪

发布时间: 2019-06-13

记得观看电影《芳华》,让我双眼含泪,感同身受。对于作品而言,严歌苓写的真实,冯小刚导的艺术。而现实中,女儿看后也说很感动人的!我说:爸爸的少年就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这部电影中有我们家的影子…… 

关于我们的家,老母亲曾讲过,大约搬过二、三十次家;关于我的父亲,老母亲不愿意讲点什么,那是因为提起都是些艰难的年月。然而,正当我们家的生活好起来的时候,父亲却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历史是模糊的;在我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时,他似乎已经步入老年;也许正是因为父亲的历史说不清,在那个非常的年代由一名科技干部调到国营农场劳动。记得那时父亲就住在农场菜地的工房,他的任务就是几百亩菜地的“保安”。为什么父亲不在黄委会水土保持站上班,而调到农场劳动,当时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曾想探究一下父亲走过的历史。或许,一个人坎坷的命运,可以折射出历史的变迁。 

2017年6月,我专程回到绥德,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农牧局的库房里,找到了父亲的档案,仅仅143个页码。其实家父历史很清晰,1913年生在中产阶级家庭;1931年初中毕业任乡村教师;1937年11月被国民党抓壮丁上了抗日前线;后又从事教师和铁路工作;1949年5月加入解放军,1950年9月复员;1951年7月安排到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站工作;1970年调国营农场劳动;1973年10月退休;2011年组织认定属解放前参加革命,母亲的遗属生活补助由500元增至700元。倘若父亲有在天之灵,能感知今天的一切,那该是么的欣慰 

翻阅父亲简单的档案,除几份自传,就是检讨书;前半生多坎坷变动,后半生被外调审查。父亲的经历犹如一段家国史的缩影,而他遭遇过少年生活的阔绰、青年战争的无情、中年的漂泊、后半生的清贫与命运的无助,父亲的一生也算是一段血泪史吧?毫不夸张地说,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家属于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家庭。 

但我从来没有听到父亲对社会的抱怨和对生活的牢骚,对我们更多是言辞的教诲。而留在我记忆中的,父亲宛若民国时代和蔼的一介先生,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其毛笔字工整,钢笔字流畅,历史典故熟记于心,偶尔作诗,晚年创作剧本,还发表在1981年的《延河文艺》上。更让我佩服的是父亲会修理收音机和钟表,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有时是义务帮人家修理,有时还有几元收入。在我生命中,要说父亲最有影响的,就是教育我们的两句话:“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还有“车到山前必有路”。 

也许,这就是父亲生活的信条。我敢说,这两句话,也一直影响着我,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它早已深深地渗透到我的骨头里了。 

悠悠天宇旷,切切父子情。在父亲节到来的日子,我又想起了平凡而坎坷的父亲……可以说,在丰衣足食的今天,我们回味父辈的往事,也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 

父亲节,愿普天下的父亲能为社稷能为家庭,挺起如大山般的脊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