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杜 芬 办公室
分享书目:《平凡的世界》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初中阶段,当时读它的感觉是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苦难,且集中降临在某个人身上,就像大家经常听到的“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
这本书以陕北农村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以及田福军3个人的生活、工作、情感为主线,讲述在历史奔流向前中,他们直面苦难、热爱生活、奋斗不息的人生故事。他们遭受一次次的磨难重新振作,孙少安刚修建好的砖厂,感觉日子就要从苦难中走出来了,然而一个灾难又把他推下了废墟;弟弟孙少平在煤窑里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又发生了矿难;田福军在工作中一心装着人民群众无私奉献,最终女儿牺牲、妻子遭受牢狱之灾。好像那些灾难都是无妄之灾,但偏偏总是降临。我在学生时代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无法体会书中主人公的伤痛,便想:“生活中哪会有那么悲惨的事”。如今再次回读,我才意识到,书中的艰难挫折都是实实在在来源于生活,就像董宇辉说的那句“阳光和阴雨永远会同时存在,命运的公平就在于它不会一直垂青于你,它也更不会一直为难于你”。
生活是一个变化无常的存在,困难和挫折总会紧紧的跟随着我们。但是,再难走的路,只要努力去走,终会走到尽头;再艰苦的生活,只要用心去过,终会迎来美好明天。就像书中的主人公,学会积极乐观、勇敢的面对生活与苦难,终会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分享人:吴 斌 政治部
分享书目:《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一生著书颇多,其中《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该书成于19世纪中叶,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囊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各方面,是曾国藩的道德修养在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该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阅读此书,最让我动容的是曾国藩对修身的执着追求。他在家书中反复强调“勤”“敬”“谦”等品德,如“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视勤奋为兴家立业之基;“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以敬畏之心对待人事,戒除骄奢懒惰;“谦受益,满招损”,时刻提醒自己及家人保持谦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人修养的锤炼始终是立足之本,谦逊的态度能助我们广纳贤言,不断成长进步。
阅读此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曾国藩对齐家的不懈努力。曾国藩重视家庭和睦,倡导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爱、理解与支持。他以自身言行作则,教导子弟读书明理、勤俭持家、和睦邻里。我们应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以言传身教培养家庭成员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营造温馨和谐家庭氛围,为个人成长与社会稳定筑牢根基。
阅读此书,最使我受到启发的是曾国藩对治学从政的精益求精。他主张治学要有志、有识、有恒,“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于从政者而言,曾国藩强调廉洁奉公、勤勉政事、心系百姓,为百姓谋福祉,其理念契合了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借鉴。
总之,《曾国藩家书》是一部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人生智慧的宝典,指引我们拨开迷雾,找到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路径,推荐大家一读。
分享人:强彦锋 第一检察部
分享书目:《活着》
最近一段时间,我有幸阅读了余华先生的一本书,书名为《活着》,它使我受益匪浅,无疑是心灵上的起伏,它带我走进了那个无奈的年代里苦闷的生活,让我身临其境,真真切切。书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在命运的年轮中辗转反侧,每当生活安定下来,意外便接踵而至,从年少时的少爷,再到后来的落魄,看着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开自己,直至最后与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面对这些悲伤,福贵坚持活了下来。正因为生活异常艰难,活着才有意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正如余华先生自己所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即便现实生活的无情与困苦远比想象中宽广,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的活着。这便是生命的力量。
分享人:余 鑫 第二检察部
分享书目:《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人。正如作者所言:“如果你想从本书中获益就必须具备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否则再多的方法也帮不了你的忙。这个神奇的条件就是:迫切改变自己和学习的意愿。一旦你具备此条件,不需要其他建议,就能从本书中收获最大利益,并享受快乐的人生。”
在卡耐基看来,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方式,我们更应在细节处注重礼节和人际交往。同时,他教会我们处事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两个字:真诚。真诚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是拥有最多朋友和最好人际关系的人。正如在平常的社联工作中,只有真诚地与他人交流,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去抱怨别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人:王 娜 第三检察部
分享书目:《家》
家,在我心中永远是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阅读《家》这本书之前,对它里面的内容充满着美好的幻想,当我读的时候,才发现它与我心中的“家”是完全不同的。
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高老太爷。他专制、冷酷、虚伪:对孙子包办婚姻,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河自尽。觉民是一个略具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于老一代为他包办婚事,在觉慧的帮助下他坚决反抗终于挫伤了高老太爷的威风,使高老太爷不得不在临终前放弃包办婚姻,从而取得自由婚姻的胜利。年轻人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要学会勇敢争取,要像觉民和觉慧那样,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争取自己的幸福。
编辑|白治翠
审核|野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