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安塞区文化底蕴深厚,是陕北保留传承黄土风情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安塞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剪纸之乡” 、“民间绘画之乡” 、“民歌之乡” 、“曲艺之乡”。安塞区目前拥有以安塞腰鼓、安塞剪纸为代表的国家级、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5项。
延安市安塞区招安出土的“安塞腰鼓”宋代画像砖证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鼓魂”、“中华鼓王”、“东方第一鼓”的安塞腰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检察机关如何发挥公益诉讼职能
以公益诉讼“小支点”
撬动非遗公益保护“大格局”?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打出了黄土地,走向世界,在全国乃至世界认可度越来越高,在全区得到普及并走进学校课堂。然而在保护传承中依然存在“青黄不接”、传统技艺“接班难”等问题。
2023年12月8日,安塞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塞腰鼓协会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听证员以及宣传、文旅、教体部门相关人员应邀参加安塞区人民检察院组织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公开听证会,围绕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为什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与传承、如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问题,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融合发展新思路。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永胜主持会议。
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贺小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情况进行详细阐述。接到“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反映线索后,安塞区人民检察院通过深入实地调研走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员交流了解,发现部分自媒体及网络平台对安塞腰鼓的历史、寓意和动作等存在错误宣传和曲解;安塞腰鼓演出培训不规范、非遗传承内容出现同质化;非遗传承人称号被不当使用或冒用的问题时有发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诸多新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安塞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作用,向文旅部门提出建立网络监管机制、规范教育和培训保障制度、建立传承人保护培养制度、持续加大宣传力度等建议。
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塞腰鼓代表性传承人刘延河: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重中之重是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在一些广场公园,自发教授学习腰鼓的情况说明广大群众对于安塞腰鼓这一非遗文化是非常认可的。目前非遗传承发展面临着传承人年龄较大、部分腰鼓教练自身技艺不精可能造成变味“传承”等问题。对此,我建议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从增强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和传承技能、落实好传承人经费保障等方面着手。比如,让文旅部门认定的各级传承人及教练走进学校的“腰鼓”教授课堂,确保“安塞腰鼓”能得到更好更有效的传承。
人大代表雷常杰: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传承人、教练等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分享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这是好事,但在网络上也充斥着一些以花样腰鼓冒充安塞腰鼓、冒用传承人的问题。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要重视对安塞传统文化、黄土文化的弘扬宣传,不断建立完善非遗保护与传承长效机制,共同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
政协委员杨莉:非遗保护传承难,关键在于如何将非遗传统技艺变现,传承老手艺需要的是激活新动力。如果能让文旅部门认定的非遗传承人、教练进课堂教授“安塞腰鼓”,就是对“安塞腰鼓”很好的传承。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发现传承人称号冒用、历史寓意误解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让群众能更多的接受安塞腰鼓正能量的宣传。
区委宣传部张昊:检察机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当前的困境与挑战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贯穿听证会全过程,是一场最生动直观的法治教育,使我们更加了解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记得住的乡愁”,必须要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建议各部门主动发挥好各自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能作用。
区文旅局副局长米宏清: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确实面临着一些新挑战,不仅是安塞腰鼓,还包括安塞剪纸、安塞农民画等方面,文旅部门将积极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提升安塞腰鼓等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安塞的五张文化名片更亮。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塞红:文旅部门对非遗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对区检察院的检察建议,结合全区非遗保护现状,我们安排专人开展了有关安塞腰鼓宣传的网络治理,建立了自媒体官方账号;制定了非遗保护与传承机制实施方案;安排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使青少年了解中华灿烂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将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将继续把非遗保护与传承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全力守护我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区教体局郭爱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这些非遗项目通常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应用价值。让这些非遗项目得到保护、传承与发展,能够深化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能够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加国家凝聚力,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非遗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益心为公”志愿者刘阳:作为一名记者,安塞腰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安塞人的骄傲,也是安塞人的自豪。作为安塞区五张文化名片之一的安塞腰鼓,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各位听证员充分肯定检察机关提出的检察建议。
听证员代表白光明:此次公开听证为大家搭建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平台,参会者共同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很多真知灼见的建议。区检察院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值得点赞,希望检察机关能够继续依法能动履职,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步伐更大一些、更快一些、更全面一些,综合运用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法律手段,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力度。建议相关部门利用受众面广的短视频平台加大对安塞腰鼓等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将安塞腰鼓等五张文化名片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为安塞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公开听证会,与会人员对于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达成几方面共识:一是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保护传承非遗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非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二是检察机关要践行好以“我管”促“都管”办案理念,解决“九龙治水”难题,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厘清职能,依法全面履职,推动各部门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三是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宣传、文旅、教体部门共同制定有关“非遗进校园”及加强规范非遗宣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在非遗产业创新、文旅发展等领域的协作配合,共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非遗保护新模式。
接下来,安塞区人民检察院将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积极守护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加强与宣传、文旅、教体部门协作联动,推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效协作机制,为安塞腰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治土壤中蓬勃发展贡献检察力量。
来源|安塞检察新媒体
编辑|白治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