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29-38822321 检察服务中心:029-12309
当前位置: 首页 > 兴检动态

兴平检察:检察蓝守护文化根脉 千年霍光墓重焕生机

发布时间: 2025-04-21

 

       当检察监督的法治力量与文物保护的文化使命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一场以“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检察专项行动,让西汉名臣霍光墓的保护工作迎来转机,彰显了新时代检察机关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

 

千年遗址遭蚕食

文物保护遭遇现实困境

 

 

 

 

       作为国务院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光墓不仅是西汉“昭宣中兴”的历史见证,更是研究汉代政治制度、墓葬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检察机关在实地勘查中发现,这座承载着两千余年历史的珍贵遗址,其保护范围内竟杂乱分布着违规搭建的鸡棚、随意架设的水罐,约二百平方米的古建筑遗址遭受不同程度损坏。这些看似“小问题”,实则是威胁文物安全的“大隐患”。

 

检察建议出实招

法治力量守护文化传承

       针对发现的问题,兴平检察院迅速启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程序,打出系列“组合拳”:

-依法向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书,明确要求限期整改。

-邀请文物专家现场“会诊”,制定科学修复方案。

-推动建立“文物长+网格员”双巡查机制。

-协调财政部门设立专项保护资金。

       在检察监督的有力推动下,相关单位迅速开展整治行动,仅用72小时就完成违建拆除,并启动专业修复工程。更值得关注的是,借此契机建立的“日常巡查+智能监控+群众监督”三位一体保护体系,为遗址长效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点带面显成效

文化保护开启新篇章

 

 

       此次专项行动意义深远:

1.司法实践创新:探索出“公益诉讼+文物保护”的检察监督新模式;

2.机制建设突破:促成多部门联合出台《文物保护协作实施办法》;

3.社会效应显著:通过以案释法,周边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明显提升。

       “现在每天巡查时,常有村民主动报告保护情况。”当地文保员李师傅的感受,印证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检察官手记

       从霍光墓保护个案可以看出,检察机关通过专项监督既治“已病”更防“未病”,实现了从个案整改到制度建设的跨越。这种“监督一处、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实践,正是检察职能与文化保护深度融合的生动诠释。正如参与行动的检察官所说:“我们不仅要当好公共利益的代表,更要做好历史文脉的守护者。”

 

— END —

 

供稿人、编辑/王海艳

图片/肖米

审核/朱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