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承载文明记忆,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开展以来,武功县检察院立足当地文化文物资源优势,创新实施“三大工程”,办理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4件,推动修缮文物古迹3处,建立长效机制2项,相关经验获市级媒体专题报道,以高质量检察履职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文物古迹承载文明记忆,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开展以来,武功县检察院立足当地文化文物资源优势,创新实施“三大工程”,办理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4件,推动修缮文物古迹3处,建立长效机制2项,相关经验获市级媒体专题报道,以高质量检察履职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一是构建“协同工程”,织密文物保护网络。建立“内外双循环”保护机制。对内强化四大检察协同,建立文物保护线索移送工作规程,构建刑民衔接、行刑联动的办案体系;对外深化府检协作,加强与文旅、公安等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定期召开文物保护协作联席会议,与县法院在后稷教稼台联合挂牌成立文物司法保护基地,构建“检察监督+司法审判+属地管理”的协同保护机制。建立立体化线索收集网络。运用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文物预防保护”监督模型摸排线索3条,组织干警走寻访河滩古会老手艺人10人次,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益心为公”志愿者云台收集群众举报线索15条,形成立体化线索收集网络。
二是打造“精品工程”,提升司法保护质效。推行“一案三查”办案机制,梳理近三年办理的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刑事案件,核查当事人应同步承担的民事、行政责任,共翻查案件3件。以数字赋能拓展文物保护检察监督案源,依据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平台,从县文化和旅游局调取文物相关数据,经大数据分析对比后获取了张氏石刻群雕纪念馆的消防设施不全,危及文物安全线索,办理监督案件3件。创新“检察建议+圆桌会议”工作模式,向相关单位提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4件,通过公开听证促成相关部门厘清职责,督促完善3个文物保护点的消防、防盗等管护措施,推动相关单位在文物保护方面建立职责备忘录,形成文物保护长效机制,相关经验被咸阳市电视台《政法瞭望》栏目专题报道。
三是实施“铸魂工程”,厚植文化传承根基。将文化传承融入队伍建设,推动党建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组织干警精心寻访报本寺塔、苏武纪念馆、后稷教稼台等文物古迹,累计参与寻访40余人次,干警撰写寻访体悟8篇。开展文化“寻保传”特色主题党日活动,将党建课堂搬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苏武纪念馆,组织干警实地参观苏武生平事迹展,深刻感受苏武“持节不屈、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增强检察干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创新“古会+普法”宣传模式,在河滩古会、辖区古庙会设置流动普法站,发放文物保护检察监督宣传手册800余份。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文化“寻保传”专栏,转发、刊载相关宣传文章9篇,被市院转发2篇,让文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武功县检察院将持续深化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在构建文物保护大格局、提升文物利用水平、培育文化传承新生代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法治力量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