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大家好,我是三原县人民检察院干警,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初读,我是迷失方向的学子,未知的前途压得我喘不过气;再读,我是一名初入职场的新人,拘谨又怯懦。而这本书总是像一只稳妥的大手,托住摇摇欲坠的我。
本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形式,颠覆了许多我们对自我、对人际关系的固有认知。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借口,也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自由人生的大门。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三个核心理念是:
1.课题分离:阿德勒提出,人生的烦恼大多源于人际关系的纠缠,而解决的关键在于区分"谁的课题"。比如,别人如何评价你是他们的课题,而你如何生活才是你的课题。
2.目的论: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同,阿德勒认为我们不是被过去所束缚,而是为了当下的"目的"而选择某种情绪或行为。比如"愤怒是为了控制他人"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我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吗?还是说我试图通过情绪控制别人对待我的态度呢?
3. 共同体感觉:幸福感的来源不是被所有人喜欢,一个人是很难被所有人喜欢的,在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通过"他者贡献"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实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前,我常常陷入两种思维陷阱,第一种是自我假设,比如:如果我有更好的学历,我就能去更远的远方;如果我有更多的朋友,我就不会这么孤单。第二种是原因假设,比如:因为原生家庭不幸福,所以我无法信任他人。
但这本书告诉我: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我开始尝试在拒绝他人时不再愧疚,把"社恐"的标签转化为"我想与他人建立平等关系"的目的思考,主动参与志愿活动,体验"他者贡献"带来的价值感。
当然,书中观点并非完美,有人质疑阿德勒理论过于理想化,比如"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是否绝对? "课题分离"在实践中可能被误解为冷漠,如何把握边界? 但正是这些争议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真正的自由,是带着被讨厌的可能,依然选择对自己负责。
最后,我想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人生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 《被讨厌的勇气》不是一本让我们变得更受欢迎的书,而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活得更加自由的书。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即使被讨厌、被否定,也能坚定地说:"这是我的选择,我为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