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流传千年的横渠四句不仅将文人的风骨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将华夏文脉的深邃意蕴描绘得栩栩如生。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周秦汉唐的诗词风雅,中华民族尊文重教的传统从未改变,华夏儿女对书院、学识的崇敬也从未消减。书院与学堂的存在不仅为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奠基夯土,也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助力扬帆。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近日,三原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干警来到了位于陕西省三原县清峪河北岸的宏道书院开展寻访活动,与宏道书院的工作人员一同实地查看了书院的保护现状,了解了宏道书院的深厚文化脉络。
宏道书院起源于明代,由中进士的王恕(明兵部尚书)与其子共同将僧舍改建为宏道书屋,次年扩建为书院。到了清代,书院更是成为西北地区的学术中心,省学衙署设在三原,府考也在宏道书院举行。光绪26年(公元1900年),书院更名为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培养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杨世昌、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
1910年宏道书院改称为陕西工业学堂,1913年更名为陕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4年改称为陕西省立第三职业学校。1925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三原特别支部成立,书记张仲实,机关设在省立第三职业学校。三原党、团组织的成立,在渭北地区起到了星火燎原的作用,成了渭北革命的策源地。
宏道书院现存1937年建省立三原工业职业学校教学楼1栋,碑刻8通。宏道书院东侧北城中学内距隔墙50米处,有砖砌烟囱1个。
宏道书院承古而拓今、传文而育人,历经数百年沧桑风雨仍傲然矗立。它以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血肉,以新时代的自由民主为风骨,在三秦大地书写了自己的传奇史诗,在三原县城留下了经久不息的荧荧之光。
下一步,三原县人民检察院将持续深入聚焦传统文化保护领域,立足地域实际,从多角度、多方面、常态化开展好文化“寻保传”活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讲述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故事,延续城市文脉,使历经沧桑的中华文明瑰宝绽放时代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