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2938169100 举报专用电话:029-12309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调研

浅析旁观者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11-03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校园欺凌事件频频被报道、转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给予更多关注的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作为现场目击或者旁观者,往往被忽视随着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发现,旁观者的行为对减轻欺凌程度甚至结束欺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旁观者能够有效干预欺凌行为,减少校园欺凌现象将成为现实。本文以旁观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角色

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1.4%的中学生曾是校园暴力的旁观者,34.7%的学生多次旁观过校园暴力。大约85%-88%的学校欺凌事件发生时都有同伴在场,但是只有11%的在场者向受害者施以援手。大多数校园欺凌事件中都有旁观者存在,且多处于消极的状态。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中最常见的角色,所占比重最,人数也最多。

(一)旁观者的概念与分类

旁观者是指目睹或者知道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虽未参与到欺凌事件中,却能通过自己的态度、行为选择影响、干预欺凌事件发生的一群人。

旁观者包括煽风点火者、保护者和局外人。煽风点火者往往采用消极的行为对待校园欺凌,如呐喊助威、观看、嘲讽受欺凌者或者呼朋唤友叫更多人围观、拍照、摄像,对欺凌事态的发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加剧了事态的恶化;保护者是不接受欺凌行为,采取积极的行为干预校园欺凌,能直接出面或者通报老师、告诉他人寻求帮助或者采取措施对抗欺凌者,去帮助或者尝试帮助受欺凌者;局外人的角色通常是无视欺凌行为,在行为表现上不会对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任何一方作出回应,保持沉默、忽视、回避。

(二)旁观者角色的选择对校园欺凌事件发展的影响

煽风点火者是消极旁观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欺凌行为表现出一种认同的态度,他们的煽动、发笑、起哄、拍摄等行为对欺凌者都是无形的支持和鼓励,推动了欺凌者成为一个被关注的“表演者”,使其认为自己的欺凌行为“很酷”、“很牛”、“很有面子”,从而更加变本加厉地去“表演”,得到更多的“喝彩”。

而选择沉默的局外人则是无声的观众,观众越多,“演员”的表演欲会更强烈,因为没有人反对而让欺凌者认为自己的做法没有错,为自己的欺凌行为披上“本来应该就是这样”的外衣。这样的旁观者越多,对被欺凌者心理上的无助感、羞耻感等负面影响越严重。

保护者是积极旁观者在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的频率以及危害程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保护者在旁观者中所占比例却只有少数。我们可以通过干预将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消极旁观者角色向积极角色转化,从而让更多的保护者能够站出来积极干预欺凌行为,有效阻止欺凌事件发生。

二、影响旁观者角色选择的因素

根据旁观者的分类可以看出当其面对校园欺凌时所持有的态度和所作出的选择,或消极或积极,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作出了不同的选择?笔者认为,影响旁观者行为选择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为不敢反对而选择保持沉默,做局外人

大多数人因为害怕干预欺凌会牵连到自己;担心失去朋友;担心遭到报复,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等等,便漠视欺凌行为、漠视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

(二)没有同理心、没有共情能力、因为逃避而选择从众

旁观者如果可以理解和同情被欺凌者的不幸遭遇并产生同理心、产生共情,就会想办法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伸出援助之手,比如出面制止、告诉老师、寻求帮助,或者大声呼喊,帮助或者试图帮助被欺凌者脱离困境,有的则是在事后对被欺凌者给予安慰。消极的旁观者因为没有同理心,没有体会到被欺凌者的恐惧和遭受的折磨,没有意识到欺凌行为将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和生活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他们害怕自己没有能力阻止欺凌者,通常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种保全自己、合理逃避压力的消极方式——从众。

(三)为逃避道德谴责而错误归因

保持沉默虽然能成为保全自己的理由之一,但不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而帮助被欺凌者逃离欺凌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行为,既可以帮助被欺凌者,又能产生自豪、愉悦等正向情绪体验,消极旁观者选择了沉默而使自己避免了麻烦,但内心里仍受到因没有帮助欺凌者摆脱欺凌而内疚的折磨,有时甚至会降低其自我价值感,为了摆脱这种自责的负面情绪、羞耻感和罪恶感,他们会自我暗示的认为是被欺凌者的不合群、孤傲、懦弱、本身就是个坏人等原因才导致成为被欺凌的对象,给未对被欺凌者提供帮助寻找自我麻痹的借口,选择将自己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原因归结为被欺凌者的过错,同时用来证明自己的旁观是正当的,从而使自己免除心理上的负担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

三、从转化旁观者角色选择的角度谈减少校园欺凌的几点建议

“雪崩在发生时,任何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校园欺凌的旁观者就如同雪崩发生时的那一片片雪花,看似与他们无关,但实际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面对校园欺凌,任何人都不应该是旁观者。当占大多数的旁观者站出来朝着积极方向转化,就可以在欺凌刚发生时减少对欺凌行为的强化,并给予被欺凌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带动更多旁观者做出积极的抵制欺凌的行为,进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一)加强德育教育,培育共情能力,转变同情被欺凌者的沉默

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消极的旁观者将自己置身事外,选择无视欺凌发生。殊不知,在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无视行为,表明其已选择默默支持欺凌行为,对于整个欺凌事件具有加剧作用。在欺凌预防的教育中应提高旁观者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改变对欺凌行为的错误认识,建立正确态度;增加旁观者对被欺凌者的同理心、同情心,培养旁观者用合理的方式抵制校园欺凌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开展有效的反欺凌教育,提高旁观者的干预能力

    中小学校应建立起系统、有效的反欺凌教育课程,通过开展情境教育,让学生自己收集校园欺凌的相关资料,编排情景剧和小游戏,增强中小学生的情绪体验。同时,引导教育学生在面对欺凌时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帮助受欺凌者。帮助学生正确判断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潜在后果,逐步培养制止欺凌行为的责任感。

(三)不断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建立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机制

校园整体安全感高的旁观者,抵制校园欺凌的情绪较高,在行为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携手共同抵制校园欺凌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幅度提高,从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而校园安全感较低的旁观者,导致面对欺凌行为时选择沉默,导致欺凌事件的发展变得更为恶劣。应不断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开展安全校园治理活动,营造和谐友善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的校园安全感和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进而降低欺凌的发生率,实现校园零欺凌的目标。

旁观者的干预在减少和降低校园欺凌事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欺凌的预防干预中,旁观者的角色应受到更多的重视,要发挥旁观者在防范校园欺凌行为中的积极作用,促使消极的旁观者向积极的旁观者转化,让欺凌者失去“欺凌表演”的观众、心理预期和意义,从而使欺凌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建立起和谐的反欺凌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