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2938169100 举报专用电话:029-12309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信息

亟待矫正寄宿儿童心理健康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20-07-07

 ——以未检检察官视角谈寄宿儿童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寄宿学校越来越多且师资、生源等方面差异较大,有些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能够让孩子接受城市的教育水平选择但因无暇照顾而将孩子放在寄宿学校,有的家长则将孩子寄宿在学校之后选择了外出打工,孩子缺少亲情,感情冷漠,有的家长则是为了图省事而选择将孩子寄宿……寄宿制对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社会应向关注留守儿童一样,关注这些寄宿儿童,关注他们“半留守”状态下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等等。本文仅从一名未检检察官的视角,谈谈寄宿对儿童身心的影响以及寄宿儿童的情感和心理需求问题。

一、缘起——寄宿孩子的心声,让检察官潸然泪下

为了能够更了解孩子,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和孩子们做朋友,我们策划了“秦检朝阳 未爱倾听”的系列节目,第一期“未”爱倾听,我们选择了一所寄宿学校,听到了来自六年级寄宿儿童内心的声音,听到了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爱的呼唤。“我知道她很忙,但我真的很想她,我已经两年没有见过妈妈了”、“我不是嫌弃妈妈的工作,我只是心疼妈妈”……当孩子对着镜头声泪俱下的说出想对妈妈说的话时,真的特别让人心疼,忍不住潸然泪下。这让本文作者感触颇深,也引起了对寄宿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随着小学学生住宿数量的增加,他们正在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心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如何减少因缺少家人的陪伴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等等,都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二、寄宿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1、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情感需求比较强烈

寄宿儿童与父母接触、沟通的少,他们缺乏对爱的感知,容易导致儿童“亲情饥渴”。孩子们面对镜头说出了他们想对妈妈说的一直没有说出来的话,说出了藏在他们心底一直不愿意说出来的话,但他们没有抱怨的情绪,只是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希望父母能够陪伴他们过生日,尤其是12岁的生日。他们懂事、纯真和善良,他们渴望爱,只是因为缺乏陪伴、理解,心理变得脆弱而敏感。

2、心理情感缺失,容易造成情绪障碍和认知偏差

有些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长期寄宿在学校,有的甚至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除了学习成绩对孩子关心较少,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得不到父母的爱,与父母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远,变得冷漠,从而造成情绪障碍和认知偏差。特别是低龄寄宿生对归属感和爱的需要更高,而童年期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对个体人格养成,情感发展与社会化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假如太早地阻断了孩子与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易产生感情缺失,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转变,对行为就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没有父母的指导和管理,自制力比较差,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容易养成。

3、情绪消极,易产生孤独、焦虑感,容易抑郁

家长选择寄宿孩子的原因往往是想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情感和心理需求,容易形成压力、造成学习焦虑。由于家长对寄宿儿童关心较少,有些低龄寄宿儿童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情感认知:“我很孤独,我很害怕,爸爸妈妈把我放在学校也不关心我”等等,因孩子无力改变寄宿的事实和现状,即使有这些错误的情感认知,也不愿意说出来,慢慢开始学会把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 再加上寄宿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和单一,负面情绪不能及时得到缓冲释放,体验到更高的孤独感,有些严重的容易产生抑郁。当天录制完之后,有一个男生通过微信发给我一封信,说出了自己的抑郁和曾经想要自杀的念头,字里行间透漏出压抑和抑郁,想要被人理解和关心……

三、 改善寄宿儿童情感需求、心理健康的思考及建议

1、父母应重视家庭教育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家长应不断学习,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成才观,不能将孩子送进寄宿学生交给老师就对孩子减少关爱,不能只关注学习和成绩,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被父母重视的,送到了寄宿学校交给老师后就不管不顾了。要让孩子深切感受到,虽然父母将他寄宿在学校,但父母的爱和关心并未减少,父母的陪伴并未缺席。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加强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周末能够将孩子接回家里的,能够通过饭桌茶话会等方式了解孩子在校的朋友关系、各种状态和心理变化,平等对话。能够安排一家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凝聚爱、关心和力量。

2、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寄宿儿童心理健康营造快乐、和谐的校园成长环境

学校要完善内部的管理机制,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身份向“家长身份”的重合和进阶,只有转换视角,重新找回走入寄宿儿童深处的钥匙 ,以一颗“同理心”看待他们,从他们的视角“打量”生活和现实,才能有效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低龄寄宿儿童对于老师和学校的依赖迫切,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提供学生间交流减压的场所,营造轻松的寄宿教育环境;要构建家校共建的交流平台,与寄宿儿童的家长形成常态化的沟通网络,加强沟通,畅谈交流,及时反馈。学校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设立心理咨询室,引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常态化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和心理咨询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问题,共同解决寄宿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果问题同时出在家长身上,应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学校应最大程度的为寄宿儿童提供更多的外在支持

寄宿儿童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有被父母和亲 “双重抛弃”的感受,亲情支持的不足与家庭功能的缺位容易使他们产生无助与自卑感,需要外在的支持,良好的外在支持不仅可以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还可以减少一些外向性问题行为的出现,如打架、逃学等违纪行为以及吸烟、酗酒等危害健康的行为。而对于学校来说,可提供的外在支持包括邀请检察官、法官等定期给他们上课,不仅仅包括法治课,还包括心理疏导、亲子关系教育等,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和孩子们交朋友,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也可以组织寄宿儿童去孤儿院、养老院等参加社会实践,让孩子们在接触和了解社会的同时,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和激发对亲情的珍惜,更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和责任,懂得体谅父母,提高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寄宿儿童正在成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等问题要引起一定的重视和关注,做好寄宿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心、爱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教师、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需要付出更多的责任和精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寄宿儿童的社会支持,确保给予他们的爱和关心不缺失、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不缺位,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