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泉县石潭镇石泉村,有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地方——石泉炼钢厂遗址。高耸的炼钢炉,宛如历史的守望者,静默矗立;红砖墙上,青苔肆意蔓延,记录着时光的痕迹。这里,是火与铁碰撞的见证地,也是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生动注脚,更是新中国工业化探索征程中一块鲜活的“活化石”。
回溯到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超英赶美”的口号响彻华夏大地,全民炼钢运动如汹涌浪潮,迅速席卷全国。石泉炼钢厂应时代号召应运而生,采用土法炼钢工艺,以露天铁矿石为原料,搭起简易炼钢炉群。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背景下,这些看似简陋的炼钢设施,却肩负着“钢铁产量翻番”这一沉甸甸的政治使命,背后彰显出那个时代别具一格的资源动员逻辑。每一块投入炼钢炉的矿石,都凝聚着建设者们对国家工业化的热切向往;每一缕熊熊燃烧的炉火,都映照着他们为实现理想而拼搏的坚毅身影。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石泉炼钢厂逐渐停下生产的脚步。幸运的是,具有鲜明苏联援建风格的炼钢炉、红砖拱顶车间等工业遗迹,完好无损地留存下来,成为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无声见证者。2008年,这份珍贵的工业遗产正式跻身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自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守护篇章。
4月14日,礼泉县人民检察院的干警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深入石泉炼钢厂遗址实地寻访,全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寻访过程中,检察干警们严格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的工作准则,对遗址的保护现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查看,全面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干警们通过与遗址看护人员深入交流、与周边群众亲切访谈及广泛走访等方式,深度探寻文化遗产背后深藏的人文故事与精神内涵。在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干警们真切体悟到文化遗址所承载的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力量,也进一步坚定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文化遗产寻访保护工作的决心。
从1958年的热火朝天到2025年的精心守护,这座遗址已不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建筑,而是一座承载着国家现代化进程集体记忆的不朽丰碑。礼泉县人民检察院创新运用专业化监督、数字化赋能、社会化协同的多元举措,精心书写着新时代工业遗产保护的“法治篇章”。相信在检察公益诉讼法治之光的照耀下,会有更多如石泉炼钢厂遗址这般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世子孙留存下丰富而厚重的历史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