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旬邑县城以北约10公里处的唐家村,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历经一百多年风雨却依然坚固如初的传统民居——唐家大院。近年来,旬邑县人民检察院联合文旅部门多次走进唐家大院开展历史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活动,探寻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唐家大院是清朝唐家大财主唐景忠家族的私人宅院,修建于明末清初,耗时43年,原建有87个院落,房间2700多间,气势恢宏,规模宏大。后几经战乱,现仅存两进毗连的三院和其它两院共五院,150余间,面积1483平方米,以及三品盐运使唐廷铨的陵墓一座。涵盖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内涵,见证了唐氏家族曾经的辉煌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是研究古代民居建筑和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唐家村于2025年2月入选陕西省第七批历史文化名村。
据《唐氏世系谱》记载,唐氏家族在清初时很有声望,唐家第四代当家者唐景忠以农为本、以商兴家,商号曾遍及全国13省50多个县,经营水烟、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加上大肆购置田产,拥有大量土地、牲畜和佃户,其家族地位和商业成就非常知名,成为当时显赫的商贾。唐景忠在清乾隆六十年曾亲赴北京参加乾隆皇帝举行的“千叟宴”,获赐七品冠服、银牌、鸠杖等。
唐家大院整个建筑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为一体的设计风格,其建筑之美堪称一绝。精髓主要体现在砖雕、木雕和石雕。砖雕,材料采用当地的青砖,经过精细雕刻,层次感和主体感强烈,包括“八仙图”“深山求学图”“着棋图”等,生动展现了历史典故与人物形象;木雕,祠堂内部分采用黄杨木雕刻,镶嵌二十四孝图中的经典故事,如“乳姑不怠”“尝粪忧心”等,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石雕,院中的石雕以“富贵长寿图”为代表,雕刻精美的牡丹和凤凰,寓意吉祥。时至今日,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依旧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
在3月18日的寻访活动中,文旅部门向检察干警介绍道:“五年前县检察院因唐家大院前厅背墙长期紧靠高出墙体约三分之一的湿土塄,造成墙皮脱落、墙体软化,存在文物保护风险问题向我们发出检察建议。我们将土塄向后延伸八米,拓宽背墙外保护面,建成砖砌围墙和防护网,前厅背墙得到有效保护,这几年再未出现问题。”
检察干警走进唐家大院,这既是一次“回头看”,又是一次“再寻访”。干警们认真聆听唐家大院背后的历史渊源,仔细查看保护现状,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多角度、全方位了解整改情况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检察干警与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场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为文物保护保驾护航。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脉。旬邑县检察院践行司法为民、守护文化根脉的重要举措,持续关注唐家大院的保护进展,不断探索创新文化保护的检察工作模式,深化检察文化建设,推动履职能力提升,以实际行动为守护历史、传承文化贡献检察力量。
来源:旬邑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