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被誉为“关中白菜心”,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1983年被列入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涌现出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近日,三原县人民检察院以文化“寻保传”活动为契机,组织干警寻访明代廉吏王恕、关学大儒马理历史遗迹。以检察力量激活文化遗产保护“一池春水”,近距离感触历史“文化大县”魅力。
踏访廉吏故迹,叩问法治初心
王恕(1416-1508),明正统十三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晚年退归后同其子创办宏道书院,成为“三原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今留世著作--《重修三原志》。王恕历史上被称为“铁面尚书”他的清廉与正直对后世影响深远。站在墓碑前,干警们不由地从王恕“指窖止贪”的典故联想到检察官廉洁自律职业道德要求,跨越时空交织倍感亲切。
王恕与其子孙墓组成墓群,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天官坟”,位于三原县城关镇崇仁堡村,排立着一大一小两座间隔了大约四五米的石碑。左边的石碑较小,是三原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4月所立的“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右边是一块高约4米,宽约1.5米的巨大石碑,碑顶有双龙拱珠造型,碑头上刻着“王氏先茔碑”五个篆体大字,于1991年8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占地约10亩,前置石碑、石人、石马、石坊等。现存明弘治七年(1494)王氏先莹碑1座,石马1个,1965年墓地和石马均被划入宅基,现为村民居地。2021年三原县检察院对石马保护问题,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之后行政机关对石马进行专业加固降低受损风险,同时设置警示牌,提醒参观人员爱护文物。
寻访大儒遗迹,汲取文化力量
马理(1474一1556),这位明代著名理学家,其思想曾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曾任吏部稽勋主事、稽勋员外郎、南京通政司右通政、稽考功郎中光禄卿等职。弘治年间就学三原宏道书院,是“三原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晚年致力于传承儒家思想和文化。
马理墓位于三原县城西北新立村北,1953年兴修水利时,石刻被运至县博物馆,现仅存三原县人民政府于1981年10月所立的“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墓冢虽被平整为耕地,却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干警们一边记录现状,一边思考如何更好的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
寻访王恕墓和马理墓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重新发现。在寻访过程中,与当地村民的交谈让干警们收获颇丰。一位老者提及这些古墓一直是他们心中的骄傲,虽历经风雨,但村民们守护意识从未消退。干警们借此机会,向村民们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继续守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
下一步,三原县人民检察院将立足县域内文物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确保历史遗迹得到妥善保护。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让文物古迹在新时代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来源:三原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