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干警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2月7日,淳化县人民检察院举办“书香致远,悦读同行”读书分享会。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罗兴彦及部分干警参加了此次活动。
分享会上,各位检察干警围绕自己所阅读的书籍,通过推荐交流的方式,从不同类型书籍讲成长、谈收获、述未来,他们以真挚的语言、生动的表达和深刻的思考,畅谈他们在阅读中的所学、所思、所悟,或探讨成长与担当,或感悟法治与初心,或分享思考与实践。台下听众聚精会神,时而沉思,细细品味话语间的智慧;时而鼓掌,表达内心的认同与共鸣。这些发自肺腑的分享如涓涓细流,悄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引发深刻的思考,也激励着每个人走进书籍,去探寻更广阔的知识世界。
分享结束后,罗兴彦副检察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点评。他指出,此次读书分享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充分展现了干警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他强调,要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推动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书香润检魂:一位检察官的阅读之路
——刘博
让读书成为生命的呼吸,书籍给予我洞察人性的眼睛、丈量正义的标尺,以及对抗职业倦怠的精神家园。阅读者最懂孤独的丰饶。那些沉默伫立的典籍,是无数先贤投掷的漂流瓶。当我们以目光拆开这些来自往昔的信笺,便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密谈。或许这正是书籍最深的隐喻:每个灵魂都是孤岛,却在文字的潮汐中相连成浩瀚大陆。
1. 我的阅读简史
小时候农村孩子基本没有书籍来源,只能看课本,小学的时候翻看哥哥姐姐的历史、地理、新三字经,五年级的时候父亲从四川养蜂带回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两卷本平装《三国演义》,欣喜若狂,利用一个暑假啃完,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因为四大名著里面三国的文字相对古奥,文言腔未完全退化。后来接触学校图书室里的一些课外书籍,主要集中在童话故事、寓言类。初中的时候同学有一本破旧没有封皮的贾平凹写的《怀念狼》,利用四天放学吃饭的时间读完,感受颇深,当然里边有许多平凹大师首创的“框框”“以下隐去200字”等等,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重,基本也没有接触太多书籍。我的大量阅读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西北政法三楼的文学图书室和哲学图书室经典版本基本被我翻遍了,大四毕业我的借阅记录上显示曾借阅各类书籍300余本,主要集中在外国文学、哲学及其他经典类书籍。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四卷本《卡夫卡文集》,颠覆了我对文学的认识,从此陷入“现代派”的泥淖不可自拔,随后疯狂阅读能搜集到的现代派经典作品: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艾略特的《荒原》,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还有被誉为“天书”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山东大学两年,是我阅读的黄金期,想想那可以说是我人生最快乐的日子,从此,我徜徉于山大图书馆,各种经典版本和藏量目不暇接、乐此不疲。在山大期间,每周周末我和一位与我有共同爱好的贵州同学挎着大背包,坐公交前往济南市中山公园,那里有个相当有名的书摊,淘的书毕业往家里运,光物流费用就花了我800多,在姑妈家的地下室堆了13箱。2011年7月份开始工作,接下来就是买书、读书的日子。
2. 谈谈书(性质、种类、出版社、装帧、纸质、丛书、版本……)
书是知识的载体,其材质从甲骨、钟鼎、竹简、绢帛到纸再到现在的电子书,但是纸质实体书捧在手里摩挲的感觉是电子书不能相比的。我偏好文史哲,大部分阅读的是外国文学名著,一些哲学史、历史类书籍,连环画,现在最多的是外国诗歌,可能是工作忙,诗歌阅读更便捷一点,大部头小说根本没时间读。中国的古籍读得也不多,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仅仅限于那几个。最喜欢的作家有弗兰茨·卡夫卡、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中国的有庄子、鲁迅、周作人、诗人张枣等。
下来重点谈谈怎么选择一本“书”:读书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一本好书,以文学类为例,先看作品(一般读代表作、经典,网上的什么排行榜、畅销书就不要跟风了),再看出版社(出版社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漓江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古籍选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学术社科类选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等,这些出版社都是时间沉淀后值得信赖的)现在的图书其实很多是文化公司参与选题策划的,只是借用出版社的书号,好的出版公司有世纪文景、大雅、雅众、理想国、博集天卷、果麦、九久读书人、新经典文化、磨铁、读客、后浪等等。再看丛书,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大型丛书,如英国“洛布古典丛书”、法国加利玛出版社的“七星文库”,80、90年代几套大型丛书是几代人的心血结晶,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人文和上海译文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网格本)“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版画本),漓江出版社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上海译文的“外国文艺丛书”,三联书店的“文化生活译丛”“读书文丛”“新知文库”,作家出版社的“作家参考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诗苑译林”丛书,外国文学出版社的“当代外国文学”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的“面向世界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等等,还有一些期刊,如“世界文学”“人民文学”“意林”“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等等。以前的书籍从选题、策划、编辑到出版,那些老先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穷首皓经,所以我有一大半的书都是旧书。再看装帧,封面设计和装帧是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以前的书封面设计那叫一个美,著名的设计师有张守义、陶雪华、宁成春、秦龙、柳成荫、陆智昌等等,这些人设计的封面我是见到基本就买,不用怀疑质量问题。再看纸质,以前基本是胶版纸线状,现在好些出版社为了节省成本采用轻型纸,虽然书变轻了,但时间一长书页容易泛黄。至于平装还是精装如果只读不藏的话,其实也无所谓。再看编者译者,外国名著最重要的就是译者,他是两种文字的摆渡者,一个优秀的译者和一个靠字典、翻译软件的译者天壤之别,同一本书可能因为译者的不同内容风格会完全相反,我和贵州的同学自己辑录了一份优秀文学翻译家的文档,里面基本涵盖了几乎所有译者的信息,但没时间进行修订,好多文学大家和翻译家也慢慢退出世纪舞台,令人唏嘘……我喜欢的著名翻译家有周作人、罗念生、朱生豪、施蛰存、草婴、汝龙、臧仲伦、巴金、郭沫若、李健吾、季羡林、冯至、郑克鲁、方平、周煦良、钱春绮、童道明、杨武能、罗新璋、郭宏安、袁可嘉、王佐良、朱维之、王道乾、杨宪益、杨绛、吕同六、李芒、萧乾、文洁若……基本上每本世界名著都有唯一的可信赖译本,我甚至可以说出每一部经典名著的最佳译者。最后看看排版、字体、印刷、插图等等。
读书前的准备,建议大家先通读一遍字典,我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辞典》第5版,基本上解决阅读障碍。然后从启蒙、入门类书籍读起,先读几本世界史(世界史纲、全球通史、人类简史、翦伯赞/白寿彝/吕思勉中国通史);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朱维之教授外国文学史两卷,高教出版社郑克鲁教授的外国文学史两卷);哲学史(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梯利哲学史,全增嘏西方哲学史);美学史(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史),如果喜欢西方名著,三个方面必须掌握,一是基督教《圣经》体系,二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体系,三是各国史诗体系,下来直接读原著经典,时间长了也就有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了。
还有一点,书的来源,电商网购选择从最早的卓越亚马逊(现在已撤出中国市场)到现在的当当、京东,大部分连环漫画可以选择拼多多的翻印本,成本确实低;旧书选择全球最大的中文旧书(也包括新书)平台——孔夫子旧书网,里面几乎囊括了中国出版的所有书籍。还有一点,现在书的价格普遍较高,我从买书以来粗略计算大概能花费5万元左右……最早我是奔着读的目的买书的,慢慢的买书成了一种习惯或者说是“癖”,渐渐地也有些藏书,当然我和真正的藏书家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只能说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3. 读书的意义
读书是个人的事情,没人逼你读书;读书是快乐的事情,沉浸在书海里与古今中外各位“大家”叙谈,进入故事里感受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你就拥有了多重生命体验;读书是非功利性的,不要指望读多少书你就能怎么样,会变得怎么厉害,会带来什么利益。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含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的活泼,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洁的精华保存起来。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的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了巨大享受的时刻。
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董卿说读书的用,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时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和行动之中,悄悄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多学一点知识,就少说一句求人的话。读书就是为了不遇见不想遇见的人。读书,失去的是过眼云烟,得到的却是一对飞翔的翅膀,最终获得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人生。在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没有书的心灵,是荒芜的土地。读书开拓了我们的灵魂的广度和宽度,使我们能在跌宕起伏的生活里拥有处惊不变温柔安定的内心。
书是一块芳草地,是一片树林,是一条小溪,疲劳的心灵可以在里面栖息,浣洗;看小草蓬勃,听小鸟啾吟,感水花激溅。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读书了,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在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求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爱上书籍、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