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文化

检察官眼里的二十四节气丨清明

发布时间: 2023-04-11
 清明听风雨 最忆是故人

篇首语:“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时交“仲春”“暮春”之间,此时节既是节令,亦是节日。它春光荡漾,草木发华,令人陶然;它亦祭奠追悼,寄托哀思,让人伤怀。霏霏细雨里,眼前浮现着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泪眼朦胧中,耳边依稀回响着长辈教诲和先贤遗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是我们血液中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是激励我们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党史学习教育中,全省检察机关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寻访革命旧址 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积极践行使命担当,访革命旧址、忆峥嵘岁月,沿着铁路线开展了一次次忆初心的寻访之旅,用足迹点亮涉铁文物与文化遗址的光辉印记,以初心捍卫革命英烈的不朽功勋。

    列车呜鸣,带着哀思和悲恸疾驰而过,清明细雨中,我们循着检徽指引的方向,再次起程远方……

(作者:分院检委会专职委员 马咏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自古以来就在百姓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兼具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意蕴。

    《岁时百问》中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意已浓,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在繁花满枝的春景中,有人在路边驻足赏花,有人在湖上泛舟,青山叠翠、桃杏绽放,盎然生机的春风拂面而来。

    清明节民间有插柳习俗,“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一是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有的则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杨柳春来吐绿,一插即活,人们便取其萌发生意、生机勃发之意,以求延年益寿,辟邪除灾。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吃青团的风俗,据《天台风俗志》里记载:“采菁作饼,以备寒食。

    清明既有春光无限的感慨,也有敬奉先人的追思,在这春意满城的时节,不妨踏青赏春,感受这清新明丽的春色。

清明节寄哀思 缅怀革命先烈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破阵子 · 春景》

    时值一年春草绿,又逢清明祭扫时,每年清明,我们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深情缅怀英雄先烈们。

    今天一早,打开手机相册,往年今日的这张照片赫然在目,记忆裹挟着情怀带我步入一场不一样的“祭英烈”活动。那是2021年清明节,在“公益诉讼护英烈”主题党日活动中,我们秦岭北麓地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在宝鸡渭滨区神农镇观音山村祭奠13名为修建宝成铁路而牺牲的烈士们的照片。

那场活动中,上苍似乎也在为被遗忘的铁路先烈们哭泣,上山前还晴空万里,到山上却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13名烈士到底葬在哪里?我们能不能顺利找到他们的陵墓?在祭奠活动中寻找烈士陵园的计划让每一名检察干警都悬着一颗心。一名铁路工人带着我们冒雨前行,每一步都会留下泥泞的脚印,清明节的雨仍有冬天的寒意,但没有人想打退堂鼓。大家默不作声,紧跟着脚步,我想那一刻每个人的心情都如脚下的泥土般沉重......

    “找到了,找到了”带队的铁路工人激动地呼喊着“就是这里,埋葬着13名战士,他们都是为修建宝成铁路观音山展线而牺牲的建设者”。所有人都疾步凑上去,是这里了,在宝成铁路观音山站旁,在观音山村的山坡上,英雄们长眠于此。虽然墓地因数十年来无人管理、修缮,导致周围荒草丛生,但是他们的墓碑一动不动的屹立在风雨中,仿若他们修建铁路时面对艰难险阻,无人能动摇的意志,他们是伟大的,是真正的英雄。记得祭奠活动中,所有人缓步上前清除杂草、敬献花篮,全体同志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向烈士墓碑三鞠躬。全体党员面向党旗举起右手重温了入党誓词。铮铮誓言,铿锵有力,庄严承诺,掷地有声!

    一声风笛出深峡,穿峰破谷连万家。蜀道而今任来去,宝成何处不芳华。宝成铁路是连接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动脉,当年的铁路建设者们遇山凿隧道、遇沟填土石,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祭奠活动中,同志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心中却涌满了对逝去先烈们的深深哀痛与崇高敬意。

    活动结束后的这两年时间,我们秦岭北麓地区检察院所有检察干警更加认真地投身于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更加积极开展保护英烈设施活动,督促相关机关对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修缮,维护英雄烈士尊严荣誉和社会公共利益,以此告慰英灵、教育后人。

(作者:秦岭北麓检察院第四检察部 周颖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