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城内的驸马巷,乳名“大鸾”。当时的中国,遭受着列强欺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政府腐败无能,人民灾难深重,家人希望他像神鸟一样翱翔天空,给世界带来吉祥、幸福、安宁、太平。
1903年,年仅5岁的周恩来开始使用有“恩自日边来”之意的学名“恩来”,同时取字“翔宇”,进入家塾读书,开启了他的家塾教育经历。从乳名“大鸾”到学名“恩来”,再到字“翔宇”,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的传承,给周恩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他立志读书、执着奋斗、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
1913年,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天津南开学校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办学,在这里,周恩来发奋攻读,“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长于数学”,品学兼优。
在南开学校读书期间,周恩来积极组织和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创办刊物,宣传爱国主张。他经常在《敬业》《校风》等刊物上面发表文章,这些文章大多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之腐陋”,抨击“政府之黑暗”,同情“人民之穷苦”,启发和鼓舞人民起来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呼吁青年学子在“国家危难之际”要“有远大志向,不为金钱高官所惑,而要以拯救神州陆沉为己任”。同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号召人们奋起图强,振兴本国经济,誓雪国耻,坚决不当亡国奴。 1917年7月,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周恩来赴日本继续求学。在旅日约17个月后,1919年3月,21岁的周恩来得知南开学校即将创办大学部的消息后,决定报考南开大学。时值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风暴——五四运动爆发,天津学生积极响应投入运动,周恩来以校友身份投入到这场伟大的革命实践中,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 1920年11月,在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的推荐、资助以及北京华法教育会的组织下,周恩来由上海乘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赴法国勤工俭学,以进一步探求救国真理。 旅欧期间,周恩来对欧洲做“社会实况之考查”,密切注视国际国内局势的动向。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广读博览,涉猎各种学说思潮,为国内报社投稿。 1921年春,周恩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从此全身心从事党团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周恩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研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法国共产党机关报《人道报》、英国共产党机关报《共产党人》等,确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周恩来的早期教育,或为“立志”,或为“救国”,体现了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