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点高位,以“笃行”坚定法治信仰
作为中华大地的母亲河,黄河在陕西的干流全长719公里,流域内国土面积占陕西全省65%。黄河流域是重要的农业、工业和生态资源区,由于人为活动影响,其流域内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牢记“国之大者”,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聚焦生态环境检察重点领域,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正在推进。2022年7月,陕西省关中平原检察院和陕北高原检察院设立,迈入了专门管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新征程。
新起点就是高起点,高起点必须高站位。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领导关中平原检察院和陕北高原检察院,协同创建“黄河生态检察卫士”文化品牌,以文化引领的源头活水,凝聚求真务实、担当实干的法治力量,联动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发展升级。打好“碧水、蓝天、净土”持久战,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扎根每一个跨区划检察人的不懈法治追求。
匠心匠艺,以“精进”诠释为民情怀
追寻黄河流域保护的检察印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检察为民的生动写照。 农村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事关民生福祉。在审查起诉蚰蜒河黑臭水体污染公益诉讼案件时,跨区划检察机关并未一诉了之,而是秉持诉源治理和持续监督的审慎理念,采取源头治理和水体治理并重,与当地检察院和法院组织市县6家行政机关召开协调会,共同推动涉案黑臭水体彻底整治。在检验涉整治成效的听证会上,邀请群众参与监督,通过入户走访,征求群众整治意见,让群众在可知可感的公平正义中,提升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公信力。该案被最高检评为“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 2023年2月,关中平原检察院接到一条线索,泾河长武至彬州段被严重污染,原本清澈的河水呈现浓黑色,裹挟着不明污染物质顺流而下。泾河作为黄河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这次污染事件如不及时处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情势紧迫,公益诉讼团队立即奔赴现场,在初步勘查和调查后,查明系某煤矿违法排污所致。检察官通过督促相关行政机关积极履行管理职责,加大对煤矿的监管力度,推动泾河污水处理和水体保护,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获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污染水是流动的,我们的速度就是阻止生态破坏的速度”,检察官袁晓鸣说。 2022年10月,陕北高原检察院发现一家煤矿企业有工业废水外排现象。“煤矿大门就是西川河,西川河是黄河二级支流石川河的水源地。我们发现涉案煤矿附近有一个简陋的水坝,通过截流清澈的河水流进了矿区,再次流出的却是带有异味的水。”承办检察官陈波描述当时的情景。 随着调查深入,检察官发现铜川市和咸阳市交界处的涉案煤矿,在上游河道违法排污,在下游河道违规修建雨水沉淀池,并在两市交界处河道周边倾倒工业垃圾、修建违章建筑,水源、林地、草地遭到一体破坏。河的下游途经铜川最大的朱鹮栖息地,河水最终汇入铜川市最大的生活和农业用水水库桃曲坡水库,煤矿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污染问题一直存在。
案件上报后,陕西铁检分院决定立即开展系统化治理,指导陕北高原检察院和关中平原检察院联合组建专案组,两院对办案中取得的各种证据、检测、监测数据,及时共享、共同研判。办案中,邀请生态环境保护专家、煤矿生产废水治理评估生态损害程度,提出综合治理意见。关中平原检察院召开听证会,对企业违法排放生产废水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陕北高原检察院通过磋商,督促违法建筑、煤泥、建筑垃圾彻底清理,生态环境部门对水质自动监测站和雨水沉淀池纳入监管。检察机关与镇政府、村委会及行政机关共同努力,跨区划案件一方管不了、各方都难管的难题最终破解。此案被法治日报、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协作协同,以“和融”厚植履职底色
跨院跨部门组建办案团队并开展专案协作,体现了跨区划检察机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集中优势。 漆水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一级支流。陕西铁检分院指导关中平原检察院和陕北高原检察院,在协同办理某公司向漆水河非法排污案中,打破地域追根溯源,协同地方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对涉案主体非法排污、漏交环保税等系列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在推动当地税务部门和环保部门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中,对其他漏征环保税线索向区划检察院移送,健全完善了跨行政区划检察院集中管辖与区划检察院地域管辖相辅相成、一体履职的法律监督工作机制,形成了综合保护的“陕西经验”法治成果。 涝河系古都长安八水之一。关中平原检察院在办理一起违法向涝河河道及周边耕地倾倒建筑垃圾案中,制作了违规倾倒建筑垃圾法律监督模型,依托生态环境指挥中心平台,将个案办理转化为类案监督,这是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2022年12月,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检察指挥中心建成,以大数据平台、空天地感知、融合通信等技术为支撑,一批大数据监督模型在平台上线共享,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线索集中管理、案件一体化办理、区域协同会商、统一指挥调度的全新数字化法律监督模式。 协同是最有力的保护。如今,“跨越山河”“1+N”社会力量参与检察公益保护机制建立,这是一个融行政机关、公益组织、高等院校、代表委员、志愿者在内的生态环境检察多元共治平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黄河守护的“朋友力”十足。 汲取“黄河精神”的“融文化”内涵,构建与上级检察机关一体、与地方检察机关协同、与社会公众联动、数字检察赋能的“融合”体系,关中平原检察院和陕北高原检察院画出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大同心圆。
常态常效,以“励新”激活培育动能
坚持“文化+”的正能量聚合,为党建铸魂、为业务筑基、为队伍助力,跨行政区划检察工作专门化的智慧标杆,为“黄河生态检察卫士”品牌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文化与党建同向发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推动政治与业务深度融合“四个体系”建设,同步创建“检佑秦川”党建品牌,通过夯实党组织建设,探索党建与文化“同频共振”的务实路径,党建领航、文化凝心的内驱力,共同激活成生态环境检察的绿色“引擎”。 文化与业务同声相应。以文化涵养业务,以业务发展文化,二者在互动融合中释放出最大的检察活力。“黄河生态检察卫士”文化建设的方向,从内涵的提炼、思路的定位到举措的推进,无一不是在跨区划检察职能的紧密契合中,对检察业务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应用。文化建设的推动,激励创新着生态环境公益诉讼领域的监督理念、工作规程、办案方法同步完善;检察监督质效的提升,又将凝聚成新的文化力量,引领着检察事业向上向好的良性循环。 文化与队伍同育一心。创建“黄河检察卫士”文化品牌,就要在“黄河精神”涵养中,历炼检察队伍无坚不摧的进取风骨和宽广坦荡的协作精神。就要在“检察卫士”担当中,铸就检察队伍“求实、专业、严谨、高效”的监督能力。同时,以“把工作干成事业、把单位变成花园、把生活过成诗”专项活动为载体,用丰富多彩的检察文化活动助力,在个人价值追求与检察事业高度契合中,以凝聚一心的战斗力,提升跨区划检察机关的核心竞争力。 聚力“黄河生态检察卫士”文化品牌塑造,开启了黄河流域公益诉讼检察的“陕西模式”,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智慧和潜力的挑战,每一份收获都是内涵和价值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