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这些青铜器,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印记。”办案检察官指着手机里的青铜器照片,眼中迸发出职业特有的光亮,在她的讲述中,一起横跨陕北多年的盗墓案件徐徐揭开。
2014年以来,在陕北地区长期盘踞着一群盗墓团伙,他们分批结伙,跨区域流窜作案,严重破坏黄河流域文化遗产。雁过留痕,天网恢恢。2022年3月,陕西省公安机关民警在破获一起盗窃案时,意外地从嫌疑人的手机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照片,以及倒卖文物的微信聊天记录。
面对跨市域作案、组织关系复杂多变的盗墓团伙,仅靠单一地区的司法机关显然难以有效治理。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立即展开案件侦破工作。考虑到跨行政区划倒卖文物的情形,2022年6月17日,陕西省检察院遂将该案指定由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办理。这种打破地域壁垒的制度设计,为案件办理装上了“飞毛腿”。
分院立即成立盗掘古墓葬系列案件办案团队,由省检察院具体指导,按照“四检融合”的思路办理案件。2022年4月至2024年10月,办案团队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23人,起诉5件28人,对陕北地区盗掘古墓葬违法犯罪活动形成了持续高压打击态势。经法院判决,28名被告人分别以盗掘古墓罪、倒卖文物罪判处一到十年不等有期徒刑,督促26名公益诉讼被告人承担被盗古墓葬赔偿修复费用共计17.4万余元。
“我们不仅要让盗墓者付出代价,更要为子孙后代守住文明密码。”检察官认为,案件告破不是终点。在依法惩治文物犯罪的同时,办案团队多次前往陕北地区,与行政机关磋商、召开专家论证会、与地方检察院协作调查,查明古墓葬群性质、行政机关法定职责等。
“盗掘古墓破坏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完整性,为避免进一步损害文物研究价值,亟须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根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战伟的专业意见,以及陕北地区相关单位对被破坏古墓未能及时全面履职的情况,陕西铁检分院和陕西省秦岭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于2023年6月20日分别向相关单位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做好古墓葬抢救性发掘和田野文物保护工作。
目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已经完成对案涉的榆林市清涧县被盗掘的商代晚期大墓的抢救性发掘工作,经文物专家认定,该墓葬虽遭到不同时期的严重盗掘,但仍出土铜、金、玉等各类随葬品200余件,是黄土丘陵地区首次科学发掘的大型商代高级墓葬。
这场跨越时空的守护行动仍在延续。根据陕西省检察院统一部署,延安市检察院、榆林市榆阳区检察院于2024年1月分别向相关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榆林市政府启动全市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防范化解文物管理安全风险,有效推进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让沉睡在地下的文物有了“电子保镖”。
当检察官与文物工作者的足迹遍布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法律尊严的捍卫,更是文明火种的生生不息。办案团队组长,陕西铁检分院副检察长王健表示“每件文物都是活着的历史,守护它们就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来源: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