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用声音诠释检察温度,用心用情讲述办案故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履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高质效办好每一起案件,让人民群众更直观有效感知检察工作,切实感受公平正义。陕西铁检融媒体中心开设“检察官讲办案故事”专栏,由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一线检察干警生动讲述检察官忠诚履职、担当作为的真实故事,生动展示司法温情和检察官的为民情怀,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通过“小故事”展现“大情怀”,让更多更好的检察故事深入人心。
本期讲述人
陕西省秦岭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
第二检察部二级检察官
全波
“一条废弃的古道路有什么值得保护的呢?”起初一位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跟检察官讨论的时候说道。
这条路就是子午道。2008年、2014年相继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憾的是,因经年累月疏于保护,分散于安康市汉滨区、石泉县、宁陕县3县(区)8镇的13处遗址均不同程度存在保护不力情形。如遗址标志与界桩设立不完整,遗址保护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不明晰,标志碑被堆放的砂石掩埋,标志碑周边建有垃圾房,有的遗址甚至出现部分垮塌现象。
对此情形,检察机关能做些什么呢?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将子午道遗址疏于保护的案件线索交秦岭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办理,并派员全程指导办案。
子午道遗址多分布在河谷、山地、密林等地,取证难度大,如何破解?
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依托省检察院生态环境检察指挥中心调度指挥平台,运用卫星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办案,通过“天上看”与“地上查”协同作战,突破地域限制并固定了关键证据,提升了办案效率。
对照着遥感影像和无人机画面,秦岭南麓检察院办案组干警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前走,子午道的栈孔、道路遗迹不时映入眼帘。
借助检察大数据平台,办案人员清晰掌握了子午道遗址线路、保护范围、文物数量等信息。这种“无人机+大数据”办案模式,是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加快数字检察建设步伐,推动秦岭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
如何有效保护子午道遗址?
一场“有辣味”的听证会在办案组的主持下召开了,教授、律师、全国人大代表、文物专家、行政机关等聚焦子午道遗址保护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听证员一致认为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履职切实可行。拟定的建议内容也得到了行政机关的重视、理解和认同。
“以前只是听老人说过,村里这条路有点儿名气,但没想到还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留给后世子孙。”前不久,办案组在位于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的子午道遗址回访时,当地村民这样说道。
办案组对子午道遗址保护进行“回头看”时,发现古道遗址附近无关杂物得到清理,遗址周边设立了责任公示牌、保护宣传栏,日常维护责任明确到人,古道遗址历史概况、遗址保护情况一目了然。通过回访,办案人员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检察建议带来的变化,看到了行政机关实实在在的行动。
同时,检察机关不断扩大秦岭文化遗产保护“朋友圈”,借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物专家、学者等力量,探索建立“公开听证+专家论证”评估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形成了既依法监督又协同履职的联动保护机制。凝聚秦岭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合力。
道路兴,人口兴、文化兴、社会稳。子午道不仅是交通线路,还是一条文化之路、诗歌之路。其遗址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是探究古代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的重要载体,具有地理标识和精神标识双重作用。
来源:陕西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