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陕西被公认为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从宋元到明清,陕西皮影已相当普及。2009年周至皮影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富有情趣的艺术风格深受大众喜爱。
为深入推进全省检察机关“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5月27日上午,周至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东龙带领公益诉讼办案组和知识产权办案组走进广济镇西欢乐村,寻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至皮影,并与周至皮影传承人朱彦斌进行深入交谈,了解皮影发展现状及在传承中存在的困难。
周至皮影用炮制好的牛皮,刻画好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颜色,在人物的手颈部位安装上用手能操纵的小竹棍而成。
在传承人朱彦斌家二楼,检察干警看到一方白幕和一盏明灯,表演时操纵者坐在屏幕后,把皮影贴到屏幕上,屏幕后用一盏灯照亮,签手就开始演艺。皮影戏由四到六人组成,当地人叫它“四人忙”,其中幕后每个人都操作着三至五件乐器,忙中有序。在这皮影戏里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末都由他一个人演唱,边唱还要边敲大鼓,好像是乐队的总指挥。然后是“签手”专门负责操作皮影,表演各种动作,百万大军全由他双手对舞,百匹战马由他双手嘶奔。坐在后台的人叫“坐槽”也叫“打后台”专门负责敲锣、打梆子等乐器。另外有“上档”负责拉二弦、弹琴、吹唢呐。“下档”主要拉板胡长号。
朱老先生说:“现在进行皮影戏表演的都是老一辈人,年轻人愿意学皮影的越来越少了。”在走访过程中,朱老先生还给检察干警进行了一段现场表演,年过八旬的他,在演奏时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可以看出他对皮影的一腔热忱,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一方白幕映衬历史的沧桑,一盏明灯照亮匠心传奇。牛皮为纸,竹棍为魂,民间乐器交织,演绎出世间百态。当前,周至皮影已处于濒危状态,挖掘、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下一步,周至县人民检察院将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以文化“寻保传”活动为契机,以公益诉讼为抓手,督促相关行政部门依法履职,保护周至皮影传承与发展。同时,联合文旅、教育等部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学生感受民间传统戏曲的魅力,培养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让周至皮影历经风雨,依旧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