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保护的漫漫征途中,每一处古迹都是历史的鲜活见证。近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寻保传”专项工作,检察官们踏上了寻访明代关山城遗址的征程,全力守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山古城旧名“上寨”,因位于蒲城、富平、临潼、渭南四县交界处,旧称边缘之地为“关”故名“关山”。遗址西起现关山粮站,东到冉家巷,北起北街东西大路,南至南街东西大路。其平面呈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674米,南北宽398米。该城址建于明万历初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嘉庆、光绪及民国时期多次进行修补,是渭北的一座军事重镇。现存城垣和护城河残迹。
关山城4座城门门楼上均镶有长五尺,宽两尺的石刻匾额。东城门书有“洛水环清”,南城门书有“渭北长城”,其西门石匾“嵯峨拱翠”,为嘉庆年间县丞赵渭宾所书,北门石匾“山屏斗耀”为同治年间县丞安志达所书,此两匾至今仍完好无损,现存于关山文化馆。曾有专家考证,关山城南门外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发现有十万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有出土的石铲、石斧等文物,灰堆中有大量的红、灰和彩陶陶片,在关山城沿荆山原边也有多处这类遗址,足以证明是仰韶文化的遗址。
关山城遗址承载着数百年的风云变幻,是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城市建设以及区域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然而,随着岁月的侵蚀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遗址面临着诸多保护难题。
此次寻访行动中,检察官们深入遗址现场,仔细查看城墙的破损情况、周边环境对遗址的影响,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通过与周边群众和文保员的交流沟通,进一步了解了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也明确了当前遗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
实地走访后,检察官们积极发挥检察职能,针对发现的问题迅速行动。一方面与相关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督促其依法履行文物保护职责,加大对遗址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制止可能对遗址造成破坏的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向周边居民普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到遗址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