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要求。
如何回应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以办案为中心,统筹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人民检察院的回答。
(追根溯源)
我们以“诉”的形式
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西川河作为黄河二级支流石川河的重要水源地,承载着流域内朱鹮栖息、铜川市生产生活用水的重大生态责任。关中平原检察院从一条非法排污线索入手,发现某煤矿企业拦河截水,通过非法排污口将矿井疏干水直排西川河,严重危害黄河水体安全。为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溯源治理,干警通过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组织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座谈,通过诉前磋商、公开听证、制发诉前检察建议、起诉等方式,对整改方案可行性进行审查判断,推进整改进度,在诉讼期间促成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如今,该企业已拆除拦河大坝,取得排污许可,污水排放管道竣工并投入试运行,非法排污问题从源头得到根治。
02
(巡回检察)
我们用行动
落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清水河是“八水绕长安”浐河的重要支流,作为西安市长安区的重要水源,其流域生态环境与周围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但在巡回检察中发现,该河流某段因污水管网建设滞后,生活污水直排导致5公里河道沦为黑臭水体,严重损害周边城镇和农村人居环境。关中平原检察院迅速立案,督促当地镇政府和相关行政机关及时履行监管职责。经过多次组织诉前磋商,厘清多家行政机关职责,推动形成“政府协调、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多部门配合”的整体治理方案。该镇投入527.72余万元,将该段纳入镇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期工程,同时累计出动机械5台,人工20余人次,清理河道淤堵,确保河道畅通,黑臭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03
(古迹寻访)
我们以身践行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关中平原检察院牢记总书记嘱托,邀请两名长期致力于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文物专家,共同对分布在韩城、合阳、澄城、大荔、华阴市等地的战国魏长城遗址进行了全面寻访。借助智慧“外脑”,对沿途发现的诸多问题,立即展开行动,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履行监管职责,以检察建议+专家论证组成法治与文化的合力,抢救魏长城遗址。截至目前,该院已立办行政公益诉讼立案4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3件,公开听证1次,向区划检察院移送刑事、公益诉讼案件线索9件。”
滔滔黄河,滚滚向前,泱泱华夏,生生不息。
几千年来,黄河两岸上演着一幕幕雄伟壮阔的故事,传颂着一首首波澜壮阔的史诗。黄河用它的奔腾,丰饶沿岸的土地,养育沿途的子民,流淌的黄河文化孕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如今轮到我们走好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三年来,关中平原检察院摸排了一批非法排污、非法取水、违法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破坏湿地等涉黄河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其中立案48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32件,社会治理检察建议3件,公开听证4次,提起诉讼2次。1案入选最高检、水利部联合发布检察监督与水行政执法协同推进黄河大保护典型案例,1案入选最高检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典型案例,1案被中国政法大学等五大基地评为优秀案例,4案入选省检察院典型案例,工作做法被CCTV12、陕西电视台、《检察日报》《陕西日报》《法治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数据背后,是检察履职的证明,也是母亲河再次绽放的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当下,让黄河更美的画卷在关中大地已徐徐展开,关中平原检察院将全力筑牢黄河保护的检察屏障,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摹画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清,天下平”这一流淌千年的期盼,通过法治力量成为现实。
(撰稿:赵荷萌 审核:陈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