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集《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1687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是《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法国东方学家贝尼耶在这本拉丁文书籍的基础上进行法语编译,完成《论语导读》一书。贝尼耶希望法国读者,特别是当时的君主和贵族阅读此书后,能以孔子道德哲学思想为借鉴,“培养仁爱、温和、诚信和人道的精神”。
这本书的出版工作因作者突然离世而中断,只留下几份手抄本传世。近年来,在中法人文交往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两国学界对《论语导读》研究不断深入,不仅为了解数百年前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提供新视角,也揭开了一段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的历史佳话。
“提供一面哲学思想的镜子”
作为法国国礼的《论语导读》如今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作者贝尼耶曾旅居东方十多年。彼时,拉丁文《中庸》和法文《孔子传》等书籍的出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法国知识分子对东方哲学思想的渴求。
中山大学哲学系法籍教授蒂埃里·梅纳尔(中文名梅谦立)认为,贝尼耶崇尚儒家著作中呈现的崇高道德和政治理想,所以希望能以儒家思想原则,作为构建现代政治学的基础。
梅谦立曾主持编译《中国哲学家孔子》中文版,2015年协助《论语导读》现代版在法出版工作。“贝尼耶的翻译非常细致,比如他保留了《论语》对话的叙事方式,同时参考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注释。”梅谦立说。
梅谦立说,贝尼耶希望在法国更广泛地传播儒家思想,重建国家政治的哲学、道德基础。“他写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译作,而是希望为当时的法国君主提供一面哲学思想的镜子,更好地照鉴自己。”
那么,当时的法国需要对照了解什么呢?
自1750年以来,贝尼耶《论语导读》其中一部手抄本,一直被珍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下属军火库图书馆。馆长奥利维耶·博斯克认为,“最有可能的是,贝尼耶注意到儒家著作中有能够启迪君主改善国家治理的内容”。
博斯克说,贝尼耶这部书旨在向君主阐明“基于道德、尊重、平衡的东方价值观”,“让国王成为更好的治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