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基金作为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医保基金却被一些不法分子觊觎,欺诈骗保行为屡禁不止。为了更好地守护医保基金,今天,跟着检察官一起识破医保诈骗,了解医保基金犯罪相关的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吧!
1.什么是医疗欺诈骗保
医疗欺诈骗保是指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医保患者等相关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采取虚构、隐瞒、误导等手段,骗取医疗保险基金或患者财物的行为。
2.欺诈骗保行为有哪些
“假就医”:冒用他人医保卡就医、虚假住院、挂床住院等。
“假票据”:伪造医疗费用单据、虚开药品或诊疗项目。
“假病情”:串通医生虚构病情、过度检查或治疗。
“倒卖药”:利用医保卡低价购药后高价转卖牟利。
“机构骗保”:医疗机构虚报费用、分解收费、诱导患者住院等。
3.欺诈骗保需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参保人欺诈骗保可能会被暂停医疗费用联网结算或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此外,构成犯罪的,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如诈骗罪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三十条 下列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一)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
(二)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
(三)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
(四)在境外就医的。
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九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