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长河里,总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成为民族精神的坐标与指引。为深入推进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落到实处,鄠邑区人民检察院实地寻访了省保文物“户县王氏宗祠”,详细了解文物保护现状,用实际行动守护珍贵的文化瑰宝,让文物背后的故事代代相传。
户县王氏宗祠,这座坐落于西安市鄠邑区北街的家族宗祠,宛如一部活着的家族史,静静伫立见证着岁月变迁。它始建于乾隆壬戌年(1742年),由王氏第十三代世孙王崑(kun)倡导修建并捐出庄基,联合族众共同筹建,宗祠历经三年于乾隆九年(1744年)完工。元末因战乱王氏家族从陕西高陵迁至鄠邑,明清两代,受皇命诰封者多达29人,其中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九思更是声名远扬。作为“弘治七子”之一,王九思官至吏部郎中,在文学、音乐领域成就斐然,他主持修建的“太史桥”至今仍是鄠邑区的重要文化标识。步入王氏宗祠,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祠门、照壁、中殿、祭堂布局规整,石狮、石雕等建筑构件精致古朴,现存的中殿和祭堂完好地展现着清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宗祠内的“九思堂”石刻,以篆书镌刻《论语》中的“君子有九思",饱含着王九思对家族后代的殷切期望。这里不仅是王氏家族祭祀的圣地,更是研究清代家族文化、建筑艺术与儒家思想的珍贵样本,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
寻访过程中,检察干警们认真聆听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仔细查看文物的保护现状,与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了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如文物保护经费短缺、文物宣传利用度不够、文物保护不到位和不专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检察干警们与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同时表示将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通过法律监督,凝聚各方力量,为文物保护保驾护航。
每一处文物都是历史的馈赠,都值得我们用心守护。下一步,鄠邑区人民检察院将持续深入推进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立足区内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与文物保护部门携手共进,用检察力量为文物保护撑起“保护伞”,讲好每一个文物故事,让历史的光芒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检察智慧与力量。
文字:杨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