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刚过,灞桥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门口,一个年轻人垂着头来回踱步,手指反复捏着衣角。当检察官轻声询问时,他猛地抬头,眼眶通红:“我爸被人打瘫了……我们家,快撑不住了。”年轻人声音发颤,话语里压着山一般的重负。检察官见此情景,立即上前安抚并着手了解相关情况。
65岁的彭某是建档立卡脱贫户,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已脱贫,一家人的日子渐渐越过越好。为了多赚取一份收入,彭某来到西安打工,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彭某值班时被醉汉殴打成重伤,彭某的儿子为照顾父亲也没了经济来源——苦难环环相扣,勒紧了这家人的脖颈。检察官看着年轻人被生活碾过的眼神,心沉了下去:若无人拉一把,这个刚从贫困线上挣扎出来的家庭,可能又会重返贫困的深渊。
灞桥检察院第五检察部的检察官审查发现:伤者医疗费用已远超这个家庭的承受极限,而嫌疑人的赔偿却迟迟不见踪影,因欠费只能出院回家。更揪心的是,老父亲终日卧于病榻,儿子在旁寸步难离,生计断绝的阴影无声蔓延。面对此情此景,检察官们迅速开启司法救助“绿色通道”。深入彭某村中进行调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审查审批,救急救困。当救助金送到病榻前时,彭某的儿子紧紧握住检察官的手,泪水夺眶而出——这雪中之炭,为困顿的父子撬开了一道生存的缝隙,让法律条文化作了门缝里照进来的暖光。
办案检察官说:这起案件再次提醒我们,司法救助工作,不仅要看见卷宗上的伤害等级,更要听见伤痛背后一个家庭无声的崩塌。对于被救助对象,特别是因案返贫的家庭,救助必须快一步、深一层——快在救助及时,深在体察其生计断绝、照料无依的次生困境。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主动向前一步,都是让司法救助制度真正成为“救急难、保民生”桥梁的基石。群众在绝境处望见的,应是法律伸出的温暖援手,是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