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913-3819600
举报专用电话:0913-12309
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动态 > 公益诉讼

【文化“寻保传”】潼关检察:深入推进“寻保传”活动,助力非遗保护

发布时间: 2025-01-20

为进一步落实全省检察机关关于“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的部署安排,近日,潼关县人民检察院就黄河老腔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寻访,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黄河老腔始于西汉时期,发源于陕西潼关境内的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人称“三河口”),是由黄河船工号子演变而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前辈老艺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2017年,“潼关黄河老腔”被纳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河老腔的唱词质朴而生动,多讲述着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如《黄河谣》、《杨震颂》等经典剧目,在老腔的演绎下,变得鲜活起来,那粗犷豪迈的唱腔,仿佛能看到黄河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感受到沿岸百姓坚韧不拔的精神。

多年来,为守护黄河老腔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从民间到政府,对黄河老腔的保护从未停歇。2009年,公庄村退伍军人陈孝宽组织散落在民间的黄河老腔艺人,成立了潼关黄河老腔艺术团。自此,黄河老腔以全新的形象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先后赴多个国家及省市演出、获取奖项,并受邀参加央视频道《黄金100秒》、《一鸣惊人》等栏目,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进行宣传报道,知名网络主播董宇辉也曾走访黄河老腔训练基地,体验非遗文化,让老腔的知名度更上一个台阶。同时,潼关县政府部门也积极行动,提供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老腔艺人的培养、传承活动的开展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与保存。

为传承老腔文化,“潼关黄河老腔艺术团”构建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年龄各异的艺人延续着老腔的火种。老腔一团主外,活跃在各类演出舞台,扩大老腔的影响力;老腔二团主内,专注于日常训练与传承。后在成人团的基础上,将秦东镇滨河小学作为基地,成立了“黄河老腔非遗传承团”,又将老腔传承扩大到城北幼儿园及秦东镇中心幼儿园,为老腔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此次潼关县人民检察院干警走访秦东镇滨河小学及西北综勘黄河老腔艺术团,意义深远。从文化层面看,这是对黄河流域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与梳理。黄河老腔承载着千年的黄河文化记忆,通过走访,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其独特魅力,为保护和传承提供第一手资料。从社会层面而言,有助于增强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老百姓了解到黄河老腔深厚的底蕴,珍视这份文化遗产,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对于检察院自身而言,此次走访丰富了检察文化内涵,提升了干警们的文化素养,也让我们更加明确在文化保护领域的责任担当。

下一步,潼关县人民检察院将持续加强法律监督,严厉打击破坏黄河老腔传承环境、侵犯艺人权益等违法行为,维护老腔艺人的合法权益,让黄河老腔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这激昂的旋律永远在黄河之畔回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