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文化 > 检察信息

【宪法宣传周】一文读懂宪法的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2024-1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2022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我国的根本法从1949年起,经历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及其几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文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宪法的发展历程。

  一、宪法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它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等国家的重要制度。 

  除序言外,《共同纲领》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共同纲领》的制定形式和内容架构已经和一部标准的宪法很相似。它所涉及的很多内容更是具有宪法性质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五四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是在1949年颁布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修改制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五四宪法共4章106条,贯穿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认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规定实行人民民主、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规定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规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三)七五宪法 

  19751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1954年宪法进行修改,共30条,被称为七五宪法。 

  (四)七八宪法 

  19783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1975年宪法进行修改,共460条,被称为七八宪法。  

  (五)八二宪法 

  198212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被称为八二宪法。八二宪法即现行宪法正式诞生。 

  现行宪法形式上是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实质上不是以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 

  二、现行宪法的修正历程 

  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分别进行了5次修改,均采用“修正案”的方式进行修宪。这种修宪方式,有利于维护宪法的稳定和尊严。 

  第一次修正是在1988年,我国第一次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同时将有关条款修改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第二次修正是在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正式写进宪法。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第三次修正是在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一次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次是以党的十五大为依据,对宪法部分内容作适当修改: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序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成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修改了我国的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将宪法第二十八条“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第四次修正是在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内容成为两大亮点。 

  第五次修正是在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作出21条修改。 

  实践证明,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生命力。通过修改,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拥有着至上的法治地位和强大的法治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沧桑巨变的时代浪潮中能够砥砺前行,顽强地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要将我国的宪法和宪法制度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光辉历程紧密结合起来,同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结合起来。百年正是风华正茂,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仍在继续,中国共产党领导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宪法的脚步不会停歇。 

  新时代的中国日益强大,国家宪法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应积极响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号召,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要知宪法,懂宪法,用宪法,护宪法,让宪法全面贯穿于生活。  

  三、宪法的地位作用 

  (一)地位 

  宪法的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二)作用 

  1)确认和巩固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发展方向,对立国的根本问题提供根本保障,使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能保持稳定和发展。 

  2)是人民当家做主、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根本法律保障。 

  3)是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的行为的根本准则。 

  4) 是国家的立法依据和法制统一的保障。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