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文化建设

华阴市检察院检察文化建设简况

发布时间: 2019-02-2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涉及文化部分的报告伊始中如此表示。 

  华阴是一个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久有“帝王将相故里”之称谓。华阴市境内高耸入云的华山,自古以来就有“自古华山一条路”、“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她不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身临其境能深切感受祖国山川的雄浑壮美。华阴市检察院敬畏华山这个大自然的创造,感念大自然的特殊恩赐,在持续的学习、传承与创新中,在不断的干事、担当与奉献中,始终把检察文化作为检察干警的精神内核,作为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长期的检察文化建设实践中,借助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创新发展。重点围绕西岳华山所象征的“傲视群雄,独领风骚”的登高望远、敢为人先的高远志向;黄渭洛“三水”所体现的“臣心如水,融会贯通”的浮天载地、善利万物的尚德精神;廉政勤政所规范的“洁身自律,官清法正”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执检要求;道教文化所蕴涵的“崇道尚德,公平正义”的立检为公、执检为民的执法理念;行业素质所需求的“心怀赤诚,情系检察”的钟情司法、担当奉献的事业情怀,总结提炼出了与此一脉相承的“山——水——廉——道——情”五字华阴特色检察文化建设理念,确立了“传承华山精神,彰显检察风范”的工作思路,在华阴市人民检察院生根发芽、传承创新,为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充实了文化积淀,注入了内在动力。伴随着被誉为“中华摇滚”的华阴老腔铿锵豪迈的节奏,“喊”出了检察文化的时代风格,“喊”出了检察干警的生命激情,“喊”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号角,“喊”出了华阴检察干警的精气神! 

  华山雅称太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其海拔2154.9米,居五岳之首。位于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凭藉大自然风云变幻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地勾画出来,是闻名于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深刻挖掘华山的文化内涵,其所处的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华华夏,就源于华山。华山是一座文化的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她在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同步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蕴涵。华山北麓一带密集分布着文物胜迹、众多的书院、显宦名流的园林别墅、名重一时的宫观寺院和煊赫的望族墓葬。 

  华山还是道教全真派的集聚地,号称道教“第四洞天”,集中华民族智慧、文化精神于一体,以久负盛名的西岳庙为代表,共同构成了华山多姿多彩的道教文化。 

  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瑰丽奇险的华山,赐予了华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铸就了华阴这座著名的旅游城市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 

  ——坚毅,刚直。傲视群雄,独领风骚。华山高居五岳之首,登高望远。她的雄奇伟岸代表着正义的力量,代表着亮剑的勇气,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它高高矗立着,直视苍穹,正气凛然。“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上来”、“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吟唱着唐代李白、刘禹锡、宋代寇准这些文化大家有感而发、脍炙人口的咏颂华山的诗,华山高峻、挺拔的壮观景象和非凡气立马展现在眼前。她的坚硬无比,她的巨大无双,她的浑然一体,她的坚挺正直,是一种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生动而直观的集中体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华山的雄浑壮美,能极大地唤起人亲近自然、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山高人为峰”的勇气和智慧,唤起人敢为人先、不畏险阻、奋力攀登、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力量,激发检察干警以崇高的境界和远大的抱负,扬一身正气,舞两袖清风。面对大是大非敢于拔刀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事物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和期望,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人情所牵制、不为权势所屈服、不为假象所迷惑,坚决维护公平正义、捍卫法律尊严。 

  ——博大,包容。臣心如水,融会贯通。华阴地处秦、晋、渝三省结合地带,黄、渭、洛三河交汇之处。“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明·萧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唐·李白);“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唐·李白),“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唐·张籍);“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唐·白居易);“锦水同巴峡,香山对洛河。将军驰铁马,少傅步铜驼”(唐·白居易……,对此“三水”的逶迤秀丽,自昔无数文人墨客多有备述。华阴人得此“三水”之灵气,受此“三水”之滋润,对水的精神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透彻的感悟:“君子之交淡如水”,水质透明,清澈见底。水的这种鲜明特性,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水是最公平的,哪怕有些许的倾斜,都会破坏水平面。因此,为官从政者一定要“把一碗水端平”,把公平公正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体现,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顺应民意、赢得民心。水是博大精深的,“滴水穿石”,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弃而不舍、一往无前;“千条江河归大海,一江春水向东流”,启迪我们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着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院“一班人”教育引导全院干警把先哲“上善若水”的赞叹作为座右铭,用水的精神教育人、感染人,用水的精神激励党员干警以水为师,不忘初心,保持纯洁,坚定信念。积极把握好工作关系与私人关系的尺度,做到政治上立场坚定,经济上清清白白,生活上干干净净。充分发挥人民公仆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自觉地做到廉洁、勤政、为民,忠诚、干净、担当。对待事业从善如水,对待名利淡泊如水,身体力行地弘扬水所特有的坚韧不拔、一往无前、团结奋进、无私奉献、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如何秉公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树立标杆。 

  ——清正,廉明。洁身自律,官清法正。在华阴,有一个广为传颂的历史人物——杨震。与他名字同样耳熟能详的,是关于他的廉洁故事。杨震是我国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东汉名臣。他官至太尉,刚正不阿,勤勉清廉。他在出任山东莱州太守途径昌邑时,受他提携的该县县令王密夜间送十斤黄金给他,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坚辞:“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王密羞愧而去。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在古今中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杨震以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四知先生”的赞誉和美称,为不同时代的人所推崇和敬仰,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了史册。他的言传身教促使后人清醒地懂得了“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明·于谦);“勤以补拙,俭以养廉”、“身修可以治家,家治可以治官”(格言联壁·从政);“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而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宋·司马光《训俭示联》)这些诠释廉洁为官从政的道理。“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华阴检察院以这一发生在当地的典型的人和事为为官从政学习教材,常忆常新。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认清“无度乱世、有廉利民”、做到“志存高远、心守清贫”。时时、事事、处处学做“四知先生”,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内化为心中“畏法度”的道德坚守,把廉渗透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把“严”、“实”要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清廉氛围。即使在只有一个人单独做事的时候,也要满怀对法律的虔诚和敬畏,自觉地讲纪律、守规矩,不做任何有损于党的形象和人民利益的违规、违纪、违法的事。以党风带行风,以党建带队建,倾力打造一支“有梦想、干担当,有作为、敢争先,有激情、敢创新”的精干检察队伍。 

  ——公道,正直。崇道尚德,公平正义。道教作为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以其1800余年的历史根植于中华沃土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华山藏幽洞,太极有仙天”。华山有奇峰胜景,更是高道修炼的理想之地,乃“神仙之洞府,圣明之寄托”。华山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祥地,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是华山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华山道教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它不仅体现了道家的信仰,而且也孕育着传统的民族精神。以老子为教主的华山全真派道教构建了华山的整体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格理想。华山道教名列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四洞天“太极总仙洞天”,独特的天然造化,悠久的道家传统,隐逸的宗风,神秘的色彩,传承着璀璨的道家文化,在香火中绵延飘曳,浸软在峰峦野花的香溪里,交融在白云清风明月中,引发人们由衷的赞叹和不尽的遐想。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善为者吏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韩非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道教以“道”明教,其教义就是以“道”及“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道教作为一个重人贵生的宗教,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生活经验和记忆,而且将这些共同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升华为相对独立的信仰和教义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张力积累起深厚的生活智慧,一开明通达的文化态度彰显出对现代生活的价值和人生智慧。故而鲁迅先生如是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道教教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院党组“一班人”一贯十分重视遵道贵德道德思想的实践,重视以道德宗教的形象面向社会。教育引导全院干警学习和遵循社会教化之道,以“道”为最高信仰,自觉养成尊道重德的良好习惯,把“道”放在至高无上的崇高位置,加强党的修养,注重世界观改造,身体力行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始终坚持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上做一个好职员,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忠诚,担当。心怀赤城,情系检察。情是一种灵魂深处的感觉,是一种思想感情,是一种无论你想与不想,都无形地存在于你的脑海、你的心底的一种精神。最难忘的是友情,最难寻的是正情,最难说的是激情,最难知的是动情,最温暖的是亲情,最感人的是热情,最感谢的是恩情,最痴迷的是深情。真情所至,华阴检察院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情系百姓,爱洒人民,把“以人为本”的执检理念发挥到极致。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化“为党尽责、为国奉献、为民分忧”的精神和家国情怀。 

  对内,在队伍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以情感人。设身处地为干警着想,想方设法改善干警办公环境和工作条件,极大地激发了检察干警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增强了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将人文关怀融于到队伍管理之中。建立干警关心慰问制度,凡干警家发生婚丧嫁娶病等重大情,院领导都会亲自前去探望慰问,送去院党组和全院干警的关心与问候。使干警切身感受检察院这个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倍添勤奋工作的动力。同时,从细节处关心干警政治上的成长进步和生活上的福利待遇,增强了干警干事创业的底气和后劲,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干警的主观能动性。 

  对外,积极担当勤政为民的社会责任,牢牢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司法公信力。“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保持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摆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关系,时刻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把人民群众关心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以工作的新成效回应人民群众的心理期待,真正把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百姓心田。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不变。全院上下积极投身精准扶贫攻坚的为民造福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为民富民工作,结合扶贫实际情况拓展扶贫思路,拉近了政法干警与帮扶群众的感情距离。院党组书记、驻村帮扶干部切实负起责任,在帮扶项目落地、联系村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中打头阵。对接上级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及时调解矛盾,确定帮扶重点和措施,努力把帮扶效果体现在服务群众、助力联系村发展上。同时,积极向农民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的灵魂,是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全体检察人员的精神家园。检察文化建设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促进检察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推进检察文化的建设、营造先进检察文化氛围的过程,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司法公正价值观在检察干警群体中形成的过程。华阴检察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了凝聚作用、教育作用、引导作用、约束作用和激励作用,进一步统一了干警的思想,强化了集体观念,密切了人际关系,净化了内部环境,激发了干警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增强了检察机关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公信力,持续焕发了检察事业的生命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华阴检察文化建设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和机遇期,全员上下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迎着党的十九大的春风,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继续为推动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