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永清 来源:正义网
今年霜降适逢周末,秋高气爽,天气不错,得知80岁的老父亲回老家挖红薯,我也赶了回去。
我换上劳动的衣服,参加久违的田间劳动。
农谚道:“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问及为何必须挖完,老父亲说,这霜降节气与挖红薯连在一起,一定要收获完毕。霜降前后几天是红薯收获的最佳时候,红薯喜温、怕冷、不耐寒,秋高气爽天气正是茁壮成长之时,根茎膨化快,昼夜温差的逐步变大有助于其淀粉和糖分的积累,寒露时收获太早,而等立冬收获又太晚,农作物要种植和收获都要在最佳时候。
家里的一大块地的侧边是灌溉水渠,渠梁上过去杂树乱生,影响庄稼生长。退休后的老父亲一点也闲不住,用钢镰刀和斧子,斧砍镰割,花费了好几天时间,把树枝清理掉,又用镢头把树根一个个挖出来,可谓“斩草除根”,在土坎上开垦出一块田地。
4月初,老父亲种红薯是“偷偷地”进行的。据他说,买来的红薯苗不知是啥品种,共栽种了二百多窝,每窝都浇了水,保证成活。后来在生长阶段,他又浇灌了两次水。这些活路,我都没有参与。
庄稼靠人管,人勤地不懒。在老父亲辛勤耕作下,红薯生长良好,秋季大获丰收。之所以说丰收,一个是结得多,每窝都有三四个,一个是单个的红薯大,其中一个“红薯王”竟然有6.9公斤!据老父亲分析,红薯味道好且个头大,可能与土质、与苗种有关。
糯甜红薯在关中一带是受欢迎的,在粮食奇缺的年代,耐存活的红薯是人们一度生存下去的主食。据医学研究,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无论蒸烤,还是熬粥,红薯都是颇受人们喜爱。特别是在冬季,来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应季又应景。
“你陇哥今天刚好在家,一定要送一些红薯。”念兹在兹,在满载而归的路上,老父亲叮嘱我。
之前,红薯已经挖了两次,街坊邻居里除陇哥家无人没有送之外,老父亲给其他人家都送了红薯,让他们品尝。九叔家出嫁的女子说,“伯伯送的大红薯,切片放在电饼铛烤熟,味道美极了,孩子很喜欢吃。”
此时,我回想到了多年前街坊邻居送西瓜的事情来。
当时的田地里,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别的作物很少。种经济作物能比种粮食作物收入好一些,村里人们好多人家都在田地里种西瓜,虽费时费工,但是辛苦劳作能有较好的回报。有一年西瓜成熟时,淳朴的街坊邻居送来西瓜,因为知道我家没有种植。这家送来一个、那家送来两个,不在同一个小组哥的同学送来一袋子西瓜,结果我家的西瓜不少,那个夏天不缺西瓜吃,在炎热夏季,消暑解渴,很是惬意。我明白,那不仅仅是一个个西瓜,而且是人们的一份份情义。
送人玫瑰之手,历久犹有余香。对农人来说,这话太文雅,在淳朴的乡亲们看来,邻里之间就要互通有无,相互照应。自家产的东西,从来不考虑价值几何,送给邻居一把青菜、送几串葡萄是很正常事,也是很自然的事。
老家斜对门的邻居大姐家有一棵杏树,枝繁叶茂,结的杏子个头大、味道好,每年在杏子成熟时,大姐都要送我家一些杏子尝鲜。前几年,大姐去世了,杏子成熟时,她的儿子又接着送杏子。
生长在农耕文化的土壤里,从细小的事情上都能触摸到善良,无形之中接受着熏陶。
一大堆丰收的红薯,让老父亲很有成就感。老父亲除把红薯送给村里的邻居乡亲,也把红薯送给城里几个交往多的老同事,一起分享快乐。
傍晚,离开老家时,老父亲让我多带些红薯。我顺路给要好的同学送了红薯。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人民检察院 杜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