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913-8211008
检察服务中心电话:0913-12309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富平

富平人,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在灯下纳鞋底的情景吗?

发布时间: 2022-07-22
  

 

  母亲年轻时,家里人口多,孩子们好动、贪玩、不知爱惜,一双鞋穿不多久不是露出了脚趾,就是把鞋底磨透。因此,做鞋就成了母亲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一闲下来,就拿起针线开始纳鞋底,晚上也常常在灯光下纳到深夜才睡,显得格外辛苦。

  做鞋底先得打褙子。母亲把家里人穿破的旧衣洗干净晾干拆成片,然后打糨糊,再盘腿坐在小饭桌前,把布片铺平一层一层用糨糊粘在铺了报纸的饭桌上。等到合适的厚度,就双手拎起,粘在房门外的墙砖上。等干透,再揭下,照着鞋样剪裁成鞋底,再用白布包底和沿边,用针线固定起来,就可以动手纳鞋底了。

   

  纳鞋底针法也很有讲究。先在边上沿轮廓纳上一两圈,然后一针一针错开针脚,一针一线,嗤嗤地拉着绳子,到绳子拉完再把绳子缠在手上狠劲拽一下,以保证针脚平整,鞋底致密,纳的结实。前脚掌和脚后跟部位要纳得密些,足弓部位则稀一些。常见母亲每纳一针,都会拿针往头发里抹几下,开始以为是头痒,见母亲不纳鞋时并不见挠头止痒,我好奇地问其缘由,母亲解释头发上有油脂,针染上油脂,纳鞋时针会更滑溜些,这样扎鞋底时就会省力。十几岁时,母亲开始教我纳鞋底。她先让我从弟妹们的小鞋底练起。我像母亲那样,给中指戴上顶针,但很不习惯,顶针常划下手指。于是取下顶针,用锥针扎一个眼,把锥针放在腿上,再拿起针从洞眼里穿进去,依次反复,真正的"一针一线",速度极慢,且针脚歪歪扭扭,极不美观。我以为是小孩子穿,无伤大雅,但母亲教育我说,瞎人穿,好人看,谁穿都一样。从一开始就练不好,以后还怎么做活?听从母亲的话,我开始端正了态度,但总是力不从心,除了针脚不好看,有时还把底子上的几层用手"摧"到了一边,上下不齐整。好在母亲做针线是一把好手,在"上鞋”的时候总能把它们"挽救"过来,使它们"起死回生",变腐朽为神奇。

   

  俗话说,熟能生巧。纳的鞋底多了,便开始羡慕起别人纳的鞋底,开始学着变花样了。看巷子里有些女子纳的"疙瘩底子“形状独特,有的像圆圆的蜗牛,有的像一个"8"字,非常好看,便也跟着学,倒也纳得像模像样,得到母亲的表扬。用锥针嫌麻烦,只要感到母亲做的哪双底子能"虚”一些,我便摒弃了锥针的帮助,戴上顶针直接用针纳,多少次针划到一边中指被戳出了血。只要针陷在鞋底用手拔不出来,我便学着有些大人的样子用牙咬住拔,好几次针在嘴里咔嘣一声断成两截,让人惊怕不已,右手也因为经常把绳子缠在手上拽,手背上的皮肤变得又粗又硬,但为了替母亲多做点活,从没放弃过。

   

  我纳鞋底最怕做穿线的那部分,时间长已忘记,好像叫"做线头"。那么粗的绳子,要除去一部分,做得细细的,然后从针眼穿过去。我常常不是做得太细,刚纳几下就断了要重做,就是做得太粗从针眼穿不过去,做了断断了做,浪费掉很多绳子,只好去求母亲帮忙。母亲也常常抽空做好许多条放在那,我用时只需拿起穿针就行。许多年了,纳鞋底只要提起"做线头"就发愁,始终没有掌握好其中的"诀窍"。母亲吃苦耐劳,加上我也学会了纳鞋底,全家人大小棉鞋单鞋存了半木箱。我们也从没有因缺鞋穿而苦恼过。那半箱鞋,不仅在默默地述说着母亲的辛劳,也装满了母亲对家、对儿女们浓浓的爱……

  作者简介:刘媛玲,西安市灞桥区退休教师,陕西富平人。喜爱文学创作,多年来勤耕不辍,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广播电视报》《八小时以外》《家庭生活指南》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千余篇(首)。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者。

   

 作者:刘媛玲

  

  (来源:富平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