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戏韵,厚植文化沃土
宜君县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属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厚重,是仰韶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有革命战斗年代的“红宜县委”、“偏桥战斗、雁门支队”战斗遗址。有“北魏建县制”、“北魏、北宋”石窟,有玄奘手植“娑罗树”、县城东榆五川“仰韶文化河东遗迹”、“商大夫彭祖墓”、“春秋战国魏长城”。1988年首批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14年被重新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农民画),2023年荣获“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县”。
宜君是黄土高原文化交融之地,座落于陕西省宜君县五里镇榆舍村宜白公路北侧的榆舍戏楼亦称四圣宫遗址,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原属四圣宫(四圣:尧、舜、禹、汤四位开天辟地之圣)的附属建筑,宫殿大部分因年久失修战乱频发已毁,仅存此楼。
戏楼座东面西,占地面积58.4平方米,砖木结构,面阔三间8米,进深二间(7.30米),建于2米高之石筑台基上。中支天柱2根,前后台设木隔断。檐高3.2米,前檐枋下造座斗5个,无拱,出翘。层面为硬山通脊,覆灰布瓦,施沟头,滴水。檐口额枋彩绘升降龙图案,台中央隔板上部悬一木匾,上书“遏行云”。左、右各置一小木匾,分别书“浓淡”、“清奇”。前后两壁彩绘戏曲故事,后台左壁绘“美寿全图”,右壁绘“补一品图”楼前有道光二十三年“创修四圣宫戏楼碑记”和“四圣宫戏楼功德碣”各一通。榆舍古戏楼建筑融合了陕西秦腔艺术的豪放风格与关中传统建筑的朴拙特色。为研究黄土高原乃至渭北地区清代建筑形式、民间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传承了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和追求”,既是戏剧艺术的活态见证,也是传统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缩影。2008年9月1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浴火重生,赓续血脉传承
为深入开展文化“寻保传”活动,持续推动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工作,4月9日,宜君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干警走进五里镇河畔的榆舍戏楼开展寻访工作。初春的阳光洒在青灰色的瓦片上,修旧如旧的榆舍古戏楼显得格外耀眼,仿佛间在历史的迂回曲折中看到了黄土高原农耕文明与文化交融的缩影,倾听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回响。
“从危房到重生,榆舍古戏楼的‘再生’之路,不仅是一次文物的修缮,更是一次历史记忆的延续。”宜君县人民检察院干警介绍道,“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戏楼的天柱、牌匾、部分斗瓦及地砖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破裂,县文旅局分别于2011年、2021年对其进行了加固维修,修葺如旧,古色古香。
寻访履职,助推文物保护
在寻访过程中发现榆舍戏楼控制带范围内有杂物堆积,戏楼与民居间的排水通道残破,部分墙体被群众拆除,防护栏固定栓打穿墙体,严重影响了戏楼遗址的整体感官和面貌,如果不及时加以修缮,这座古迹及其承载的奋斗精神将受到影响。针对榆舍古戏楼保护寻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宜君县检察院及时与乡镇政府、文物保护部门对接、磋商,督促相关部门切实履行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强化日常监管和维护,坚决落实各项保护举措。
此次寻访将检察履职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法治宣传”相结合,关注戏楼的建筑安全,注重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注重将检察监督履职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融合,通过精准监督,以“我管”促“都管”,切实将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政治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办案中,让忘不掉的乡愁,留得住、看得见、传的下。
下一步,我院将以此次寻访为契机,持续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以服务县域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为己任,精准履职,高质效办案,为宜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