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文化 > 文化动态

【媒体看检察】西部法治报: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铜川市检察机关推动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落细落实

发布时间: 2025-04-15

   

    铜川,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有医学圣地药王山,有记录煤炭历史的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有彰显陶瓷技艺的耀州窑遗址,有勾勒出军事防御脉络的战国魏长城遗址……这些遗址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

  自“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部署后,铜川市检察院深入推进文物古迹寻访、保护、传承系列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寻访文物古迹170余次,将铜川辖区10处国家级、2处省级、18处市级、55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中国传统村落,3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2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纳入履职范围,为后续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寻访窑火不熄处的“历史DNA” 

  陈炉窑址位于拥有“渭北瓷都”美称的陈炉古镇,是耀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延续时间最长的民间瓷窑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陈炉窑的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当地匠人仍用传统工具制瓷,古法与新意交融,使窑火在当代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游客纷纷前来感受“土与火”的艺术。 

  2025年1月,印台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借助科技手段对陈炉窑址进行实地摸排,通过AI助手快速生成寻访路线规划、整理法律依据,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操控机器狗进入狭窄或危险区域,发现、调取、固定证据,解决了因为古窑址与居住区混存导致地面巡查间隔大、勘查困难的问题,为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寻访行动,印台区检察院针对陈炉窑址存在保护不到位的问题,依法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全面履行监管职责,有效保护文物安全,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以高质效办案筑牢法治“长城” 

  3月26日,铜川市检察机关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一行,来到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基地,开展“回头看”工作,深入倾听和了解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检察机关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情况。 

  “此次‘回头看’主要目的是对宜君战国魏长城的墩台、城墙等遗迹进行实地踏访,查看整改状况,对之前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机制是否有效运行进行探访。”铜川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仇亚静说。 

  来到6号墩台前,夯土城墙的肌理呈现在眼前,“六号城堡修前沿,里面机关环套环,上下三层木梯连……”来自布庄村的义务讲解员陈有强用脍炙人口的顺口溜介绍着战国魏长城背后的历史故事,精彩的讲述获得了阵阵掌声。 

  “为了深入开展文化‘寻保传’活动,我们在此设立了陕西省首个检察长城保护基地,也作为长城保护宣传的一个重要基点,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爱我长城,护我家乡’的文化自觉。”宜君县人民检察院干警张宇茜介绍道。 

  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开展以来,铜川市两级检察机关组建办案团队,全面开展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寻访、保护、传承工作。检察官发现,战国魏长城遗址本体上生长杂草树木影响安全、无保护界桩或公示牌、部分城墙被划入基本农田范围内、城墙遗址存在长城点段“应保未保”等问题,严重破坏影响魏长城遗址原貌。 

  针对发现的问题,铜川市检察院立案审查,运用无人机航拍及大数据检索等开展调查取证,邀请文物文史专家学者、“益心为公”志愿者等,对现场情况进行评估,收集不同领域的保护意见,分别向3个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积极整改,对“应保未保”节点实施抢救性防护工程,规范设置文保标识,完善落实巡查防控保护措施,更新专门文保巡查人员队伍,并依法向有关部门报批,将长城遗址本体移出基本农田范围内。 

  以此案为契机,宜君县检察院与文旅部门建立协作机制,联合属地镇政府等设立“宜君战国魏长城检察保护基地”,与文旅、文物等部门开展“两长磋商”、同堂培训、联合调研。宜君县检察院编印了战国魏长城保护手册,联合相关单位开展长城保护知识“六进宣传”等活动,形成保护长城的监督合力。 

  为传承文化脉络注入检察“强动能” 

  药王山庙会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庙会期间,一抹抹“检察蓝”穿行于非遗庙会的烟火市井‌中。“您知道故意损坏文物、盗掘古遗址要承担哪些后果吗?”耀州区检察院干警以互动的形式向过往游客提问道。 

  以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为契机,耀州区检察干警走进药王山庙会,开展文物保护法普法宣传活动。干警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结合药王山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参展的本地非遗项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普及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新修订法律的重点内容和亮点条款,解析新法修订中“保护优先”等核心条款的实践要义,同步搭建法律咨询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升群众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