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文化 > 文化动态

【文化“寻保传”】跨越千年的守望

发布时间: 2025-04-15

   编者按: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名录,2014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川市检察机关扎实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聚焦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开展专项检察监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落实陕西省检察院在宜君县召开的系统组织开展战国魏长城遗址文化“寻保传”专题工作会议精神,近日,铜川市检察院、宜君县检察院组织开展了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公益诉讼“回头看”活动。

  时间:3月26日 

  坐标: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纪念馆、6号墩台 

  天气:晴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近日的气温明显转暖,北上的车轮飞驰而过,公路两侧漫山遍野的山桃花迎面扑来,黄土高原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中,尘封着一段群雄逐鹿、金戈铁马的光影。 

  3月26日,全国人大代表杨春平,省人大代表王红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代表等七人,及《西部法治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受邀参加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公益诉讼“回头看”活动,与铜川市检察院、宜君县检察院干警们共话新时代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

 

  “从《战国七雄形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欲东扩,魏意西拓,修建战国魏长城的军事防御、强国博弈的意义重大。”土生土长的义务讲解员陈有强老人用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语言,结合《史记·商君列传》讲解秦晋地缘关系及魏文侯建置河西郡的历史背景,在立体沙盘前介绍宜君境内魏长城遗址布局走向和重要建筑。 

  “展板上二十里铺城墙遗址,一号、五号、六号墩台保护前后变化还是挺大的。墙体保护、围栏界桩、导视标识等,让宜君战国魏长城有了保护罩”。“铜川市检察院、宜君县检察院一体履职、融合履职,紧扣多元共治需求,司法+行政+社会协同保护格局成效明显”受邀对象们边看边说。 

  走出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展馆,广场上栩栩如生的铜车马雕塑、雄浑大气建制规整的“偏桥关”、黄褐色的子午岭山梁相互呼应。跨过“偏桥关”就相当于出关了,距离六号墩台就更近了。虽然检察办案干警们来了不止一次,可每一次都是对勇担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检察初心的历练。 

  沿着曲折的台阶逐级而上,清代宜君八景之一‘烽火夜月’中的‘烽火’所指的就是这里的墩台。六号墩台由墩台遗址和瓮城遗址组成,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它既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守城卫士的生活居所。从“以险制塞”军事思想到立体防御体系的建构布局,从夯土工艺、石砌技术及排水设施的古代高超技艺到农耕与游牧文化的碰撞、融合,战国魏长城遗址给现代人留下了太多的探索、思索、求索的空间。 

  长城保护的检察履职永远在路上。为了更好地发挥四大检察职能,推动宜君境内彭镇——城关镇十里铺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的保护工作。铜川市检察院、宜君县检察院成立办案团队,常态化开展寻访、保护、传承工作。已就发现的案件线索制发5份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后续投入上百万元对长城遗址进行本体保护和修复加固。 

  “一方面将加快应用无人机航拍及数据建模技术,建立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数据库,为精准办案提供科学指引。另一方面,借助‘府检联动’,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凝聚社会各方合力,推动长城本体植被清除、多学科交叉研究等,释放检察办案的撬杆效应。”宜君县检察院办案干警正在介绍下一步检察履职重点。 

  站在宜君战国魏长城检察保护基地的标识牌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们,在实地寻访、亲身感受后,频频点头道,“要聚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在以检察履职助力全面保护上再发力。”“加快科技赋能长城保护的检察步伐,不断提升办案质效,打造战国魏长城检察综合履职保护的铜川亮点、陕西样板。”一言一语,一计一策,都落在了检察干警的心里。 

  烽烟滚滚飘荡去,长城保护看今朝。站在高高的山梁上,阵阵微风拂面而过,由东北向西南展望,在心里将残存2993.5米和消失的5901米战国魏长城,用目光一段段连在一起,许下一个以检察之力让“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承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