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高原的风掠过斑驳的城垣,掀开2000多年前的烽火记忆。在铜川市宜君县,一段断裂的夯土城墙如同沉睡的巨龙,将战国时期金戈铁马的喧嚣封印在黄土的褶皱里。
魏长城,是战国时期魏国为了防止秦军东扩而修建的军事防线,沿着华山北麓蜿蜒北上,历经大荔、澄城、韩城直至宜君。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的开展,铜川市检察机关的寻访足迹叩响了这段被岁月尘封的魏长城遗址,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守护行动。
在收到“益心为公”志愿者提供的线索后,铜川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干警随即前往现场,车辆在盘旋的村道上行驶,也把干警的思绪引向过往。在遗址前,残存的城墙遗址历经沧桑仍倔强挺立,但却面临着严峻挑战:盘虬错节的灌木根系如地下蛛网,撕扯着摇摇欲坠的战国夯土台基。7、8、9号墩台与王沟湾-焦淆段城墙遗址,由于无保护界桩或公示牌,缺乏物理隔离措施的田垄间,大型机械的使用对墙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焦淆段城墙还被划入基本农田范围内,村民在此间种植农作物,遗址存在被持续破坏的风险。
寻访干警还发现城墙遗址存在长城点段“应保未保”,日常巡查文管员巡查不到位等问题,铜川市检察院决定立案审查,邀请文物文史专家学者、“益心为公”志愿者等,对现场情况进行评估,经过会诊提出不同领域的保护意见。铜川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市院联合宜君县院上下协同发力,开展精准监督,分别向3个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整改,对“应保未保”节点实施抢救性防护工程,规范设置文保标识,完善落实巡查防控保护措施,更新专门文保巡查人员队伍,并向依法向有关部门报批,将长城遗址本体移出基本农田范围内。
以此案为契机,宜君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魏长城遗址保护的意见》,明确遗址区划管控标准及多部门协同保护机制。同时宜君县检察院携手文旅部门共同建立了宜君战国魏长城检察保护基地,促推形成“府检联动”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模式,有效凝聚多方保护合力。(下图左右依次为整改前后)
如今再看魏长城,遗址周围的栅栏如丝带般环抱遗址本体,静静守护着每寸夯土,曾经被农机破坏的城墙断面,已重新焕发生机,历史风貌完整性得到有效维护,专业化巡查力量常态化开展遗址的巡查和监测,合力守望延续千年文脉。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黄土夯层,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根脉。"一名检察干警在结案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