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闲暇时间看了这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之前看到过海报,一辆绿色的车,白人是司机,一个看起来很有身份的黑人坐在后座。看到海报我猜出了大概剧情,讲的是白人对黑人消除种族歧视的故事,一部在美国“政治正确”的电影。带着剧情可能比较单调的想法,我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意料之中的是剧情确实是围绕着黑人权利抗争和白人消除种族歧视展开的,意料之外的是电影的一些细节和创作者的处理手法十分巧妙,使人看完觉得意犹未尽。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已经过去了近100年,但种族歧视依然非常严重。黑人音乐家唐·雪利要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各州进行为期两月的巡演,他需要一位司机,同时也是他的助手,帮助他处理一路遇到的各种麻烦。在酒吧当打手的托尼·利普对黑人歧视非常严重,黑人维修工喝过水的杯子,他用两根手指提起来扔进了垃圾桶。但因为失业,为了一笔不菲的收入,托尼答应做唐的司机。在一路上托尼拿着这本罗列着全美各地尤其是南方诸州对黑人友好的旅店、餐厅、酒吧等内容的黑人出行指南《绿皮书》载着唐在南方完成演出。
剧情虽然也很流畅、精彩,但是这部电影给我更多的触动是一些表现手法。首先镜头转换十分巧妙,例如演奏厅没有给唐准备斯坦威钢琴,男主去交涉,但是工作人员出言不逊,托尼一拳打上去,下一镜头瞬间切到了博士用斯坦威钢琴愉快的演奏着的画面,托尼在一旁得意的笑;到西装店试衣服,店主要求唐必须先付款才能试,唐无奈离开,下一个镜头就是唐在钢琴前愤怒的演奏,把情绪发泄在音乐上。没有冗长反复的过程而是戏剧感的引导着观众的情绪。
还有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开得一些小玩笑。托尼经常寄信回家,一开始都是写的流水账,甚至把“dear”写成了“deer”,唐看不下去帮他写。托尼的妻子收到信后非常感动,甚至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他女人都很羡慕她。电影最后唐来到家里,她拥抱唐的时候说“感谢你帮他写的信”,原来她一直都知道,也让观众跟着会心一笑。同时我觉得写信这个设计也非常巧妙,在信中很自然的体现了托尼对唐观念的改变。从一开始的对唐故作清高,处处约束他的不满,到后来被他的音乐和人格征服的过程。
还有例如在返程路上被警察拦下来,参照第一次和警察冲突的事件,我以为这下又遇到麻烦了,结果只是警察看到车爆胎了,来给他们帮忙。同时这一段也和前面警察对黑人歧视的态度形成反差,体现了北方和南方对黑人态度的区别。
影片最后托尼到家了,我猜测他肯定邀请唐去家里过圣诞节,一个温馨而美满的结局。意外的是唐拒绝了,回到了自己冷清的家里。最后有人敲门的时候,所有人都很期待是否是唐,托尼也很激动的去开门,结果开了门并不是,主角和观众一起失落。马上要关门了才发现唐也在外面。这些片段都十分巧妙的“骗”了观众,引导着观众情绪的起伏,更能投入影片,也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性。
这部电影和以往的黑人争取权利,消除歧视的电影也有很多不同。主角唐不再是底层社会的黑人,而是一名两度到白宫演出的钢琴家,但是他在南部演出的时候还是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回避了种族之间的直接冲突,转而用一些反转的方式体现了歧视。一群富有的白人殷勤的把他请来演奏,但是间隙他只能去屋外的窝棚如厕;他必须先付款才能试礼服;他到酒吧被白人肆意殴打;他的准备室是一个拥挤的杂物间,还被拒绝在演奏的餐厅用餐;他被禁止日落之后在“日落镇”出没,甚至因此被关进监狱。一个上流社会的黑人在台上赢得万千掌声,台下却遭遇这些才更能让人体会到种族歧视并不会因为你有钱、有权力而发生改变,肤色即是原罪。
同时唐虽然对白人的歧视很困扰,但同时他又把自己和黑人群体割裂开来,他不愿意让其他人觉得他身上有着黑人的固有标签。他尽力保持优雅,甚至托尼说“黑人都爱吃炸鸡”的言论都让他觉得被冒犯。这才有在雨中,唐喊道“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又不够男人,谁来告诉我,我是谁?”。
在这趟公路旅程中,唐不仅是在为黑人争取平等,同时也是他自我救赎的一个过程。一开始他拒绝和黑人同伴一起玩乐,后来他被拒绝用餐后辞演,来到黑人聚集的酒吧在台上放松的演奏,和黑人同伴一起欢呼,这一刻他才真正的放下了矜持和敏感,正视自己的肤色和族群。
影片整体还是围绕着两人的私人关系展开的,最后,唐来到托尼家里过圣诞节,被他们一家热情接待,究竟是真正消除了对黑人种族的歧视,还是被唐个人的品格和才华所征服,这一点也是存在不同的理解。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很难感同身受黑人种族所遭遇过的不平等对待,他们争取在现在的社会地位付出了多少努力。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存在有地域歧视、口音歧视、学校歧视等不公平现象。消除歧视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视而不见可能会助长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拿出一点勇气,先迈出自己这一步。
(作者:宝鸡市人民检察院 乔茜娜 编辑: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