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SXJCMAIL@163.COM

走进梁家河 感悟梁家河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9日

拿起《梁家河》一书,封面醒目的位置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怀着无比崇敬、好奇、期待的心情,跟随宝鸡市金台区人民检察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的脚步,走进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历史,追溯红色记忆,探寻梁家河村,实地接受党性教育。

不忘初心。习总书记说过“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梁家河》的故事从习总书记在2015年2月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写起,其中诸多细节使我深受感动,虽然过去四十余载,但他依然熟悉村子里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每一户人家,能亲切的叫出村里人的小名,用乡音与他们拉着家常,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他扎根人民群众之深,与乡亲们的深厚感情。

习总书记的初心就是在梁家河形成的,而且始终如一,历久弥新。习总书记初到梁家河村就面对“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及后来提及的“生活关”的挑战;因家庭原因在入团、入党、上大学等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对待和种种考验。但他不放弃自我学习,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并与实践相结合,为老百姓谋实事,离开梁家河后不忘接济乡亲等等。正是这七年艰苦而又生动的磨练,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他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铸就了人民领袖的人生格局。俗话说“谁的青春不迷茫”,青年时期的习近平面临新的人生阶段和环境也曾彷徨,但他能迅速转变、适应,扎根黄土地,选择了吃苦与奉献,演绎了不同凡响的热血青春。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拥有着优越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更应坚定理想,不畏惧摔打,加强学习,磨炼意志,丰富人生。

立足岗位。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走在村庄的路上,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历史岁月。当年,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克服困难、深入群众,一心为乡亲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到四川学习建沼气池并回来帮助全村发展沼气,带领村民打坝淤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他担任梁家河村大队书记时才刚刚二十岁,算起我们的年龄,比起那时的自总书记年长不少,他那么年轻就勤奋进取,真抓实干,做的都是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确实令人敬佩。或许我们并不从事类似的工作,但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品质,切勿好高骛远,应当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勇于担当、不畏惧工作中的难事,想方设法解决难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学习。冬天的早上六点就起床上山干活了,一人一天要推200车土,手上的水泡磨破了开始流血,这些困难在今天20岁出头的青年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年轻的习近平身上却真真切切的发生了。在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下,在那样艰苦的物质环境里,习近平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到处找书、看书”,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吃饭、放羊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古今中外,当时能找到的文学经典他都看了。想到年轻的习近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求知若渴,再审视自己,不禁感到十分惭愧,网络资讯发达了,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但却总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很难静下心来系统学习,因此,这也提醒我要学习习总书记的求知精神,从书本学习,从实践学习,加强工作能力建设,补足精神食粮,坚持多读好书,学习更多有益的知识,让知识给予自己前行的力量。

行走在梁家河村的道路上,透过纪实的文字,回顾习近平在梁家河那些的岁月,仿佛看见了四十多年前在陕北贫瘠的小村庄奋斗着的身影,如今这个身影成了新时代青年的楷模,成了引领当代人为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一面旗帜。梁家河里的“大学问”淬炼着我们的精神,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我们青年一代要认真学习梁家河蕴含的精神,从中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力量,争做有家国情怀的时代奋进者。

(作者:宝鸡市金台区人民检察院 牛静 编辑:王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京ICP备0502626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77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新街1号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邮编710004

Copyright 2012 by www.sn.jc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c